城市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城市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城市社区新兴业态大量涌现、人员结构日趋复杂、多元文化不断交织,对全市城市基层党建和社会治理提出了新的挑战。新形势下,如何加强党的领导,统筹推进城市基层党建,以城市基层党建引领社会治理?
近两年来,江东街道南苑社区党委以“幸福都是奋斗出来的”为工作指引,深入实施城市基层党建“双融双创”工程,创新“幸福指数”党建工作品牌,汇聚“幸福力量”推进群众服务和治理创新,打造出了有人情味、烟火气、国际范的南苑社区党建联盟,居民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提升。
建起社区“大党委” 壮大党建“朋友圈”
苦于手中缺少公共资源的冯震林长长松了口气,从2019年3月开始,他拥有了一群“结义兄弟”,从此告别了烦恼已久的“单打独斗”。
冯震林是南苑社区党委书记。当天,市政协、市退役军人事务局、天祥医疗东方医院等3个居民区党支部,以及4家群团组织、8家驻区单位和12家社会组织与南苑社区党委共同组建成了南苑社区“大党委”。有了社区辖区内这些“外援”单位,冯震林一下子感到压力减轻了许多。
“小马拉大车”是社区管理面临的第一难题,南苑社区亦如此。“南苑社区现有户籍人口4000余人,外来人口8500余人,而我们只有7名社区工作者,想要管理服务好这么多人,显然心有余而力不足。”冯震林说,社区有好多家共建行政、企事业单位党组织,但我们与他们隶属不同系统,相互之间没有重大工作很少联系,彼此之间条块分割明显,想要借力很难。
如何改变社区党建“封闭单一”的传统模式,把区域内外关系互不隶属、层级高低不同、领域多元多样的各类党组织链接起来、联动起来,构建更加开放、更加民主、更加和谐、更加有效的社区党建新格局?
南苑社区党委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组织优势,打破行政壁垒、拆除封闭藩篱,组建了3个居民区党支部、4家群团组织、8家驻区单位和12家社会组织构成的城市区域党建联盟,并吸纳6名共建单位、驻区单位、业委会、社会组织等负责人担任社区兼职委员,以做大社区“朋友圈”的方式集结更多力量,充分释放区域共建效能,加速形成“1+1>2”的聚合效应。
“大党委”决定,每月10日召开党建联席会,聚焦社区党的建设、社会治理、服务群众、矛盾化解等共商共治;推行兼职委员履职清单,年初人人都认领3~4个项目干,增强社区工作力量;建立共建契约化联盟,开展双向服务,增强社区与单位之间的粘性。
在第一次党建联席会上,社区最棘手的“马路劳务市场”管理难题就“抛”了出来。来自市公安局的兼职委员提议“安装监控设备对车辆进行违法抓拍”,来自行政执法、人社局的兼职委员现场协商开展联合整治,来自共建单位政协办的兼职委员牵引58同城开展务工人员就业培训、在线招聘;同时,社区对接韩商会积极发动街区商户为务工人员提供就业岗位。大家形成合力,疏堵结合,彻底解决了这一“顽疾”。
10余年未修剪的树木得到全面修剪、停车难问题再也不用发愁……“大党委”为社区居民解忧帮困的事例数不胜数,如今这里的“大党委”推动了社区自治主体多元化,已成为居民心中的一面旗帜。
落实“三张清单” 加载居民“幸福指数”
“社区党员干部办事真靠谱。这算是我家的私事,我原本担心他们不会来帮忙,没想到这么快就办好了,住在这里真幸福。”这是南苑社区居民赵大爷的真实感受。
赵大爷所住的这幢楼,雨水管因老化等原因断裂,雨天漏水严重,存在较大安全隐患。在社区联系党员走访赵大爷家时,赵大爷反映了这一问题,希望社区帮忙修复管道。接到居民反映后,社区干部马上联系工程队,没过几天水管就“复位”了。
这样的快速解决,得益于南苑社区创建的“幸福来敲门”工作机制。
和合、和谐、和睦是社区生活的主题,抓城市党建就是要让老百姓有更多的获得感、幸福感。那么,如何把需求、资源、项目“三张清单”落到实处?
南苑社区坚持把群众需求作为工作导向,在党员联系群众制度基础上,创新“幸福来敲门”工作机制,建立了“幸福问卷—幸福来敲门—幸福议事会—幸福连连看—幸福微实事—幸福报告—幸福评议”的“幸福指数”工作闭环,让服务项目化、项目精准化。
“在党员联系走访时,党员志愿者将‘您好,我是党员’的问候改成了‘您好,我们是幸福来敲门’,这一改变更拉近了党群之间的距离。”冯震林说,幸福之门敲开以后,接下来就是征求民情民意,递上“幸福问卷”,再将收集的居民需求与整合的资源清单进行“幸福连连看”,形成“幸福微实事”的项目清单,以服务社区群众。
从“幸福问卷”到“幸福报告”,社区将组织建设、平安维稳、文体活动、生活服务等工作整合串联,形成一套工作闭环机制,通过年底党员和群众评议产生“幸福指数”,评价本年度居民对社区工作满意度,同时又对下一年度社区工作重点和目标实现精准导向。
除了解决居民的操心事、烦心事,社区还积极整合辖区内外党建资源,构建由共享、平安、生活、健康、文化、精神等6个次级指标组成的“幸福指数”工作体系。以每年20万元党组织服务群众专项经费为保障,针对居民不同年龄层、不同性别、不同文化层次,常态化开展“小小幸福体验官”、“幸福会诊”、初心故事会等服务项目,项目数量从个位数变成百位数,打造了“幸福凝聚”党建工作品牌。
来自一份民意测评报告显示:南苑社区居民的幸福指数,从2019年的88%上升至2020年的95%。这上扬的数据背后,是群众实实在在的获得感,是社区开展城市党建工作的成就感。
拓宽治理“开放空间” “独角戏”变“交响曲”
在南苑社区靠近南门街有一段500多米长的“韩国风情一条街”,每到傍晚,李红梅的“火石情”店铺内就会坐满顾客,他们有的盘坐在棉垫上,有的直接坐在凳子上,有滋有味地品尝着韩国料理。“今年疫情没影响生意反而比以前更好了,这不我们又扩大了规模,店铺由原来的5间增加到了15间。这都得益于社区为民办实事。”李红梅说。
南苑社区聚居了300余名韩国人和897名朝鲜族人,在此自主经营的商铺店主中,80%以上为朝鲜族人,形了一条以韩国美食、服装、彩妆、超市等为主、独具文化特色的商业街区。文明创建、垃圾分类的深入推进,对街区管理、文化融合、商业活力、生活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同时,受疫情影响,街区的商业活力和可持续发展都遇到瓶颈。
为推动街区更好发展,南苑社区党委启动“街区共创”计划,通过自下而上的街区营造,把街区的房东、商户、管理者、消费者链接起来,形成一个更具粘性的共益社群,促进街区的共融。
首先,南苑社区党委搭建了居民议事平台——幸福咖啡馆,定期邀请社区负责人、街区管理者、商户代表、房东代表、消费者代表、社会组织、网络媒体、专家学者等群体,以“世界咖啡馆”等开放式讨论形式,“一期一主题”共商街区改造、文明创建、商业活力等街区营商环境优化之策,共同为街区治理“发声”。
征集到了街区品牌——南山里;商定垃圾街区提升方案;建立了全市首个街区党支部、选聘党员商户担任红色街长;制定了街区公约;通过“一码通管”对商家、房东实行十二分制星级管理……在民主协商的基础上,一个个“金点子”得到了落实。现在的南山里,已从餐饮街变成网红打卡地,南苑社区也从城中村变身为国际社区。
根据全市70%韩国人和朝鲜族人居住在社区的实际,南苑社区党委积极探索“以外管外、以外调外”治理模式:成立中外居民自治委员会,吸纳韩商会成员、朝鲜族志愿者等参与纠纷调处、生活服务、文化传承等,打造国际老娘舅工作室,常态化开展语言翻译、商贸联络、电商培训等服务。组建了一支由30多人组成的韩国人和朝鲜族人志愿者队伍,他们组织韩商无偿献血,向韩国友人宣传垃圾分类,参加社区出租房消防安全夜查,成了社区各项工作的“韩语翻译大使”。
“南苑社区作为一个人口结构复杂、民族文化多元的融合社区,治理的关键就是‘开放’。我们坚持治理思路开放、治理主体开放、治理项目开放,致力打造一个‘没有围墙的开放社区’,让这里的每一个居民都成为社区治理的主角,社区治理从‘独角戏’变成了‘交响曲’。”江东街道党工委书记龚卫兵表示。
一次次活动传递着守望相助的浓浓情意、一张张清单见证着永不懈怠的拳拳初心、一个个项目践行着共建共享的美美理念……未来,南苑社区将继续打造“中外携手”治理矩阵,建设“出入相友”温情家园,擦亮“幸福凝聚”党建品牌,让城市因人而生动,因治理而续航,因精细而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