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图
佛堂镇龙溪村,通过村民众筹开发了“中国乡村版迪士尼乐园”项目,自2018年开业以来,创造综合性收益8000多万元。
义亭镇西楼村被称为“义乌红糖第一村”,2017年以来,我市积极开展红糖加工行业规范改造和产品质量提升行动,“义乌红糖”加工行业面貌焕然一新,农字号特色品牌逐渐打响。
……
“十三五”期间,义乌市委、市政府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总抓手,高标准编制《义乌市美丽乡村建设总体规划》,以众创引领三产融合、城乡融合,不断提升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改革驱动 让农业更强
每到水稻收获的季节,种粮大户楼国三脸上就布满笑意,他说:“这几年,从‘标准地’改革到农机购置补贴,党和政府对农业的扶持力度越来越大,如今解决了土地流转的问题,农活又有机器来干,农民是越来越轻松,还能年年丰收。”
在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前,楼国三主要是向村民流转土地,不仅承包年限短,流转的土地也较分散,机械化操作成本高。“有时在一个村承包20亩土地,需要跟20户甚至30户村民签承租合同,费时又费力。”
为有效破解农业产业管理粗放、亩产效益低等问题,去年3月份,义乌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分类管控和发展利用耕地,并制定了农业“标准地”“一三五七”规则体系。
同年4月4日,楼国三签下佛堂镇龙溪村农业“标准地”项目,共计934亩,以种植水稻作物为主,总投资501.4万元。至此,楼国三从“多点开花”的土地流转模式转变为集中连片流转,从与多户村民签承租合同转变为只需与镇(街道)一家签订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书,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10年。楼国三说,今年他在义亭镇上宅村和佛堂镇龙溪村共计扩大了1000多亩种植面积,在婺城区也种植了5100多亩的早稻。
今年以来,我市按照“稳定粮食面积、优化经济作物结构、扩大水稻旱粮种植”的发展思路,以集成“美丽田园”创建为载体,大力推进粮食生产功能区“非粮化”整治,持续深化农业“标准地”改革。据统计,全市共建成农业“标准地”9.1万亩,创建集成“美丽田园”12个。
星级创建 让农村更美
白墙黛瓦的民居、花木馥郁的公园、以陶为名的微景观随处可见,冬日里的义亭镇缸窑村,在暖阳的照射下处处彰显着美丽宜居乡村的图景。
“十三五”以来,我市扎实推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和乡村治理,全域推进以“七个一”为标准的星级和美乡村建设,做好精致、精细、精妙文章,实现了一星村全覆盖,创建一星级样板村73个、三星村49个、五星试点村5个,获评省美丽宜居示范村15个、省特色精品村15个、省示范乡镇4个,成功创建省级新时代美丽乡村示范县。星级和美乡村创建带动农村人居环境持续优化提升,连续4年摘取“五水共治”“大禹鼎”,2019年首夺银鼎;成功创建第一批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县、全省第三批“无违建县”,获评“两美浙江特色体验地”。
在开展星级和美乡村创建的同时,义乌创新建立了国企结对共建机制,以8家国企为投资主体和建设主体,实施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的基础设施建设,并与沿线镇村合作发展乡村产业,实现国企资源与美丽乡村有机融合、合作双赢。2017年以来,国企向美丽乡村注资超7亿元,实施具体工程项目建设221个,撬动社会资本50亿元以上,并结合农村四好公路建设,利用三色线将10条精品线进行串联,形成总长280公里的市域美丽乡村大环线,打造乡村振兴的风景线、产业线、致富线,引进培育了超亿元产业项目30余个,涉及资金超200亿元。“国企+乡村精品线”建设模式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经验。
一系列行动之下,农村生产、生活、生态环境持续优化。如今,漫步在义乌乡村道路上,道路宽敞、环境整洁、乡风浓郁,一幅怡然自得的优美画卷铺展开来。
众创共享 让农民更富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十三五”期间,义乌多措并举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实施“市级统筹、国企结对、镇街联建、村级自建”等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探索形成村集体经济发展“造血十法”。
如今,人们只要沿着三色线,就可以畅游义乌十条各具特色的美丽乡村精品线:至美大陈线以水为媒,串村成珠;德胜古韵线登高望远,人文荟萃;赤岸西海线花海相伴,山水浪漫……
在后宅街道李祖村,群山环抱,村落古朴雅致,内里却大有乾坤:生机农场、李氏梨膏糖、衔泥小筑等37家创客入驻经营,致力于打造“国际文化创客村”,不少创客成果早已依托义乌小商品市场和便捷的物流走向全球。
李祖村并不是个例,在推进新时代美丽乡村建设过程中,义乌紧扣“众创”主题,积极挖掘农业的功能和乡村的价值,形成“一村一品”“一村一业”“一村一景”“一村一韵”的个性特色,并按照全国一流、省内领先的要求,充分发挥以农民为核心的联合、众筹、创投等作用,打造独具魅力的乡村旅游目的地和全方位发展的农村示范点,推动乡村从“卖产品”向“卖风景”“卖文化”“卖体验”转变。今年全市村集体年经营性收入已全部达到20万元以上。
五年过往,历史长河终将留下奋斗者的足迹。乌伤大地上,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三农”发展正迎来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