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8月,“义乌红糖”获农业部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证书。2014年11月,“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正式列入第四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2017年3月,“义乌红糖”由国家工商总局正式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0月,“义乌红糖”和“义乌红糖加工技术规程”两项团体标准正式发布实施。
12月9日,“敲糖帮”义金红糖厂内高朋满座,由省技能人才评价管理服务中心组织的“红糖制作(义乌)专项职业能力考核题库审定会”在这里举行。会议一致通过《考核题库》的审定。
种蔗榨糖 鸡毛换糖 义乌特产酿造甜蜜事业
义乌红糖,鸡毛换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
义乌处在糖蔗适宜生长区的北缘,除少数山区外基本能满足糖蔗对光、温条件的要求。春季回温较早,有利于提早下种萌芽,延长生长季节;夏季雨热同步,有利于蔗茎快速拔节生长;9月份后太阳辐射较强,昼夜温差加大,有利于糖分积累和糖蔗成熟。
12月6日,记者采访了义乌红糖产业协会会长鲍小宝,他对义乌红糖的昨天和今天比较了解,采访很顺利。
鲍小宝介绍,甘蔗分为果蔗和糖蔗两种。义乌人常常把红皮的糖蔗叫甘蔗,把青皮的糖蔗叫糖梗。义乌红糖外形色泽嫩黄而略带青色,又称“义乌青”。糖蔗开春时种植,重阳节后成熟,进入榨糖收获季节。义乌民间流传着“有糖无糖,立冬绞糖”的农谚。每年立冬前到冬至,是义乌农民最忙的时节。
记者出生于义乌农民家庭,儿时对收获糖蔗的情景记忆犹新。在蔗田里,农民们剥叶,砍梢头,掘倒糖蔗,掰糖蔗,去泥削根须,各个环节干得井然有序。干活声、谈笑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收获曲。虽然是冬季,北风凛冽,但农民们的心是暖的,是甜的。最后,农民们将成捆的糖蔗或用独轮车、双轮车送到附近的榨糖厂,或用拖拉机、汽车运到义乌糖厂。
鲍小宝说,粮、糖、猪曾经是义乌农业的支柱,红糖产业在较长时期内都是义乌农民特别是义西南地区农民的主要经济来源之一。至上世纪80年代,义乌糖蔗种植面积占浙江省的30%以上,红糖生产量的增减直接影响全省食糖市场供应。1982年,义乌糖厂日榨糖蔗7000多吨,为历史最高水平,繁忙的景象令人难忘。
义乌种蔗制糖的历史有多久?鲍小宝说,应该有近400年的历史。据本县合作乡(现为佛堂镇)燕里村《贾氏宗谱》记载:“贾维承,号明山,生于明万历甲辰(公元1604年)。于清顺治年间,客游闽越,时值绞蔗做糖,便专心留意,摹其木制糖车式样,教人仿做成功,取其糖蔗绞榨红糖。邑人享其美,利至今。”
鲍小宝继续说,相传在明朝,抗倭名将戚继光率领的“义乌兵”抗击倭寇,平倭以后,部分“义乌兵”返回原籍。这些“义乌兵”由于无田可种,就利用本地土特产“红糖”制成糖块、糖粒,挑着糖担,在本地或外地销售。这也许是“敲糖帮”鸡毛换糖的开始。
随着种蔗制糖新技术的改进,义乌鸡毛换糖的生意越做越大,“敲糖帮”的人也越来越多。即使到了“割资本主义尾巴”的年代,“敲糖帮”偷偷外出鸡毛换糖有增无减,他们的脚步走出本省,走向江西、福建等省,甚至扩展到全国各地。正是义乌人有着一种天生的经商意识和吃苦耐劳、诚实守信的精神,改革开放以后,义乌人在一片贫瘠的土地上建成了令世人瞩目的世界小商品市场。
选种培育 试验推广 义乌糖蔗种遍省内省外
吴德锋,今年70岁,高级农艺师,浙江省甘蔗产业协会会长、义乌市果蔗研究所所长,退休前系义乌佛堂镇农办主任。吴德锋1972年参加工作,先后在城阳农技站、江湾农技站、佛堂农技站从事糖蔗生产技术、培育研究近50年。吴德锋被省政府评为浙江省农业科技先进工作者;被人事部、农业部授予一等功奖励。
12月6日,记者来到义乌市果蔗研究所,只见蔗田里两块牌子格外醒目,一块是“全国北缘蔗区甘蔗品种资源试验基地”,一块是“浙江省‘十三五’果蔗新品种推广示范基地”。吴德锋正在蔗田里忙碌,得知记者来意后,话闸便打开了。
1997年,农业部、国家计委把义乌列入“九五”计划第一批国家级糖料生产基地建设单位。市政府专门设立义乌市糖料生产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充分利用国家投资、地方配套、村自筹资金开展项目研究。
由于原引进的“印度种”糖蔗品种产量较低、品质较差、商品性欠佳,农民种植糖蔗效益低下。义乌组成由吴德锋牵头、佛堂农技站科技人员为主体的育种班子,开展糖蔗新品种的选育工作。
吴德锋说,为了研究培育新品种,他走遍了长江中下游以南15个以上省份,收集国内外100多个糖蔗品种,建立了北缘蔗区规模较大的资源圃。经过10多年的辛勤劳动,终于育成了产量高、品质佳、商品性好的新品种“义红1号”,促进了北缘蔗区糖蔗产业的发展。
吴德锋告诉记者,糖蔗种植有三个短板,目前已被成功解决。
一是北缘蔗区无霜期短,糖蔗生长期偏短,糖分偏低。他与浙江省农科院合作,采用高科技辐射育种手段,选育出特早熟、特高糖、特高产“三特”新品种“福农28”“中蔗10号”,榨糖期提早1个月,出糖率上升12%以上。
二是北缘蔗区糖蔗生产以人工种植为主,机械化程度低,生产成本偏高。他采取轻简高效栽培新技术,多次用肥改为二次使用有机无机缓释含硫复混肥;他选育出“中蔗1号”自动脱叶效果好,减少剥叶人工成本60%以上;他推广小型培土机,减少劳力成本近80%;他引进使用高效低毒无残留新农药,由9次用药改为3次用药。
三是红糖产品保质期短,水分、杂质超标。去年8月,他研究改进了过滤设施,使用既经济又实用的新型过滤器及烘干设备,使杂质、水分达标,保质期由原来的8-9个月延长到20-24个月。
话刚说完,吴德锋拿了一根毛竹竿,带着记者来到蔗林。他用毛竹竿拍打糖蔗,只见蔗叶纷纷落地。
吴德锋又带着记者来到他的实验基地,如数家珍。这是抗台风、抗倒伏新品种“云蔗08—1609”,很适合沿海一带种植。这是更早熟的新品种“02-901”,比“三特”早熟10天。这是特早熟新品种“桂柳1号”,适合长江中下游9个省市种植。
在飘香的榨糖车间,吴德锋一脸微笑,他通过使用富硒绿色肥料栽培新技术、改进熬制红糖新工艺,开发出富硒红糖系列新产品,成为红糖产业的一项新的经济增长点。
在吴德锋的笔记本里,密密麻麻地记着哪个地方种了什么品种,种了多少亩糖蔗。记者仔细翻了翻,发现河南驻马店、山东青岛、安徽六安、湖北武穴、湖南常德、江苏常熟等都大面积种植“义红1号”“02-901”等新品种。
吴德锋还以福建农林大学国家甘蔗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为技术依托,开展国家、省、市级10多项糖蔗科技项目的实施。他的科研项目,已被列入浙江省甘蔗新品种选育重大科技专项。
兴奋之余,吴德锋脸上又多了些无奈。他已经70岁了,两个儿子没有继承父业,他把希望寄托在招聘来的大学生身上,希望他们培育出又多又好的糖蔗新品种。
政府有为 企业担当 义乌红糖开辟新天地
义乌糖蔗区主要以佛堂、义亭为主。农村推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后,糖蔗生产得以较快发展。由于各类红糖作坊生产规模普遍较小,生产工具和工艺技术都比较落后,义乌红糖给人们的印象就是细糖、块糖、生姜糖、糖勾、各种麻糖等初级产品。
义乌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红糖产业的发展,市农业农村局等部门也十分给力。鲍小宝介绍,从2005年开始,义乌政府部门对糖蔗种植和红糖生产给予重点支持,在良种引进、糖蔗栽培、红糖加工工艺改进等方面均有较大的技术和物质扶持力度;种蔗制糖的农户和作坊也越来越多。义乌糖蔗种植面积位列全省前茅,成为浙江省内主要的红糖集散地。
义亭镇是义乌红糖的主产区,素有“红糖之乡”之称。从2005年开始,为了弘扬义乌红糖文化,提高义乌红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义乌市政府在义亭镇连续举办了9届红糖文化节,规模和档次越来越高。
义乌会展业随着义乌市场的繁荣而快速发展。在政府的引导下,义乌红糖在“义博会”“森博会”“文博会”等各大展会上频频亮相。义乌的红糖企业还经常参加沈阳、西安、上海、宁波、温州等地的展会,在传播红糖文化、扩大知名度的同时,也为企业带来丰厚的回报。
浙江农博会每年举办一届,义乌红糖系列产品成为抢手货。2016年11月24日至29日,浙江农博会首次特设义乌红糖馆,义乌15家农业龙头企业参展,受到观展者的欢迎。
鲍小宝兴奋地向记者描述那动人的一幕:义乌市小宝农业开发有限公司是义乌红糖馆的布展企业,他是企业负责人。11月27日下午,时任浙江省委书记、浙江省人大常委会主任的夏宝龙前来参观农产品展销情况。夏宝龙入馆时,一锅红糖刚刚煮开,师傅正在演示切麻糖的工艺。夏宝龙饶有兴致地观看,并现场品尝。鲍小宝向夏宝龙介绍了义乌老手艺制红糖的情况。夏宝龙竖起了大拇指,为义乌红红火火的“甜蜜事业”点赞。
鲍小宝对义乌红糖的明天充满了希望。他说,从2017年开始,经过义乌市市场监管局等部门3年的努力,义乌红糖已进入食品标准化管理,可以在各大超市销售。从去年开始,义乌红糖产业协会根据糖蔗种植面积发放地理标志,规范送检;大力推广和使用地理证明和商标,让义乌红糖家喻户晓。
放在记者面前的是两张图,一张是“红糖飘香精品线景观导引图”。位于义亭镇的“红糖飘香”美丽乡村精品线,是义乌10条美丽乡村精品线之一,线路总长约19.3公里。恒风美丽乡村投资开发有限公司负责人介绍,他们具体负责精品线基础提升和招商引资等工作,计划打造出一条最具特色的红糖主题精品线,目前各项工作进展顺利。
另一张是义乌市“红糖展示馆”效果图。义乌非遗办主任叶英立告诉记者,这个项目也位于义亭镇,建设内容有生产区、展示区、活动区等。依托本项目改进传统制糖工艺,改变传统展览方式,带动周边经济发展,实现“吃——品红糖、游——糖蔗田风景、购——传统红糖产品、娱——体验红糖加工”等红糖旅游系列。目前该项目已完成设计招标,设计正在进行中。
政府有所作为,企业勇于担当,“敲糖帮”后人敢于创新。
义乌廿三里埠头村陈培亮的父亲是一位老“敲糖帮”。父亲挑着货郎担“鸡毛换糖”的形象早已印入他的脑海。陈培亮虽然没有继承父亲的糖担,但是他立志要打造一个具有义乌特色的标杆性红糖品牌。
走进陈培亮的工厂,只见绿化区上种植、收割、熬糖、制糖的十几个铜人像栩栩如生。义乌市委市政府在全市吹响“鸡毛换糖再出发”的号角时,陈培亮推出了极具义乌特色的文化符号“敲糖帮”为品牌名。他瞄准义乌国际商贸城、义博会、森博会等多个人流量最大的区域进行营销和推广。短短十二年,“敲糖帮”从义乌众多红糖品牌中脱颖而出,成为最具代表性和品牌认知度的企业之一。
陈培亮说,他儿子陈万佳从大一开始就为“敲糖帮”进行策划,设立工作室,负责电商渠道和直播电商领域的运营,注入更多年轻的血液。如今,“敲糖帮”线上销路份额越来越大。
陈培亮认为,“敲糖帮”不能只局限于义乌发展,还应该走出义乌,走出浙江,以“红糖工坊”的模式走出去。
他说:“义乌红糖走出去,就是当地政府做好政策配套,当地投资人搞好基建,我们把一整套成熟的义乌红糖制作技术、非遗文化、品牌模式、产品品类、包装设计等,以合作或者整体托管的模式运营,实现当地乡村振兴、农民增收,互惠互利,合作共赢。”
温州瑞安糖蔗种植历史悠久,由于红糖厂条件简陋、产品单一,市场行情一直不景气。去年上半年,瑞安政府部门和乡贤投资人参观考察“敲糖帮”工厂和义乌红糖产业后,决定创办瑞安市陶山镇腾斗村红糖厂。
陈培亮说:“该红糖厂今年6月份开工建设,整个产业园投资计划2000万元,12月1日已正式开工。规划设计人员都是我们帮忙派过去的,最近又派了8名熬糖师傅前去指导,后续发展事宜正在洽谈之中。义乌‘非遗’走出义乌,指日可待。”
陈培亮三代人在串起义乌“敲糖帮”新故事的同时,又赋予“鸡毛换糖”新时代的新内涵。
在义乌这座商业城市,红糖并不只是普通商品,而是一种商业的历史符号和义乌的人文精神。“鸡毛换糖”的糖,源于义乌的糖蔗种植。有了义乌红糖,才孕育出鸡毛换糖的商业模式,才催生出举世闻名的义乌国际商贸城。
本版撰稿:
全媒体记者 金烨
本版摄影:
全媒体记者 金烨
通讯员 吴优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