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冬日来临,气温陡降。在这样的日子里捧一碗热乎乎的牛杂汤,喝上一口,可以让人从胃一直暖到心。
而在义乌,要尝到最正宗的牛杂汤,当然要去上溪。上溪牛杂汤,古时俗称“上溪牛血汤”,鲜香爽滑,历史悠久,深受义乌人喜爱。上溪一带的人们还把它编成了顺口溜:“夏吃牛血汤,出汗不口干;冬吃牛血汤,眠熟到天亮”。寓意牛杂汤冬夏两宜,冬季吃可以助睡安眠,夏季吃则健胃益脾。
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升,越来越多的滋补药膳被纳入食客菜单,而一入冬,最让义乌人心心念念的,仍然是上溪那一碗醇香地道的牛杂汤。
慢火熬煮以“鲜”“纯”取胜
据杨华生介绍,牛杂汤的美味以“鲜”取胜,在上溪,得益于靠近牛羊屠宰场的地理条件,刚刚新鲜宰杀剔骨后的牛骨架就能迅速投入到大锅中熬煮,力求保留住最新鲜的滋味。
除此之外,上溪牛杂汤的滋味全在“熬”中见长。新鲜的牛骨架加上少许生姜去腥,先猛火煮沸,后文火煨炖,熬上三四个小时,牛骨的味道才会慢慢渗入汤汁。这样熬出来的汤汁最为纯正和地道,不需要加任何其他配料,要的就是牛骨架中最原始的味道,纯汤汁中都是牛骨和牛杂混合炖出的鲜香,浓郁扑鼻,带着牛肉特有的膻味。
在炉火上的大铁锅里,牛杂汤不断沸腾着,一层一层的牛油花在热浪中翻滚。厨师们用大勺不断探入其中,先是捞出易熟的牛肝,再是牛百叶、牛肚等各式牛杂,最后捞出牛骨。
“牛杂汤的食用方法多样,全凭自己的喜欢来。”杨华生介绍,除了生姜和食盐,纯熬出来的牛杂汤不加任何调料,爱吃辣的食客会选择添些辣椒进去提鲜,有其他口味需求的食客也大多会再加点调料,但原汁原味才是最香的。
“最初牛杂汤里熬煮的只是些廉价的牛杂碎,由于受到食客的欢迎,慢慢地开始提高牛杂的质量。”杨华生介绍,牛杂汤的配方从最初的牛血、散丁、牛内脏,转变为现在的牛舌、牛肝、牛心、牛肚、牛筋、牛百叶,越来越多较为鲜美的食材纷纷上桌。喝一碗浓浓的牛杂汤,再辅以牛汤熬煮出来的牛内脏,蘸一点上溪特色的土酱,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是冬日里的特色美味。
除了味美,营养价值高也成为上溪牛杂汤备受欢迎的原因之一,牛汤中含有丰富的维生素B6和水溶性营养物,很容易被胃肠吸收,是秋冬季滋补佳品。
一碗热汤温暖清贫时光
上溪人杨华生经营牛杂煲生意已有18年,他至今不能忘却的是儿时在乡间喝下的那一碗碗热气腾腾的牛杂汤。白瓷碗里的汤汁上浮着零星的油花,蒸腾着热气,趁着汤还烫口时,一股脑儿美美地啜进去,顿时一股子暖气从上到下,直把人浑身都烫暖和了。这样的画面深深印刻在他的脑海里。
“小时候最开心的事情就是跟大人去赶集,喝一碗小摊上辣辣的牛杂汤,再配一个大白馒头,一口汤一口馒头,吃完整个身心都熨帖了。”在杨华生的记忆里。上溪有个集中的牛羊屠宰场,总是有许多屠宰户会在切割完牛肉后,留下一副完整的牛骨架。在物资匮乏的年代里,只要是能吃的,总是要好好利用的。
于是乎,远近的几户屠宰户会相约一道在家中支起一口巨大的铁锅,加入几百斤水,烧开后把牛骨架投入锅中熬煮,也不加任何调味剂,原汤原味熬煮三四个小时。那香味就像牵魂引线一般将十里八乡的村民都引来了。村民们拿着大大小小的搪瓷盆、饭盆、食盒闻香而来,屠宰户们总是十分大方地将汤料分享给清贫的村民。村民们回家放入些生姜、辣椒和食盐,便可当一份丰盛的菜肴,霎时提升了整顿晚饭的规格,成为贫苦时光里难得的享受。
加入牛血后香味更浓
隆冬时节,走在上溪的街上,不时可以闻到阵阵牛杂汤的香味。挑一家店走进去坐下,等候上汤的过程中便已被周边的鲜香引出了馋虫,端上桌的牛杂汤浓香扑鼻、色泽美观,汤面上飘着几片生姜和辣椒,入喉只觉质嫩味美、醇而不腥、辣而不燥。尤其是一块块切成方形长条的牛血,嫩滑爽口、一咬即破、入口即化,让人百吃不厌。
“小时候见到出门干活的大人们,总要在上工前喝一碗牛杂汤,里头掺着几块牛血,一碗热汤下肚,精神足了,干活也有劲头了。”相传,牛杂汤中加入牛血的做法是上溪、吴店一带的几个老人想出来的。最先是纯牛骨架的原汤,渐渐地人们觉得少了点滋味,正巧看到炖锅边的一大盆宰牛时剩余的牛血,牛血廉价且经常卖不完,于是,老人们将一部分凝固的牛血放入牛汤中,再加入些散丁(刮出的骨头外的牛肉)、牛内脏等,大火一炖,果然香味更甚。于是,他们将加工过的牛杂汤拿到街边集市售卖,受到了大家的热烈追捧。渐渐地,牛杂汤的烧制之法一时间在上溪广为流传,大家都纷纷效仿,成了上溪人以食取暖的方式之一。如今,牛杂汤与青柴滚、土豆宴、土索面、土馒头并称为上溪美食界的“五朵金花”,虽然历史不长,却迅速捕获了人心,让众人对它垂涎三尺、念念不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