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王月 文/摄
“我的愿望是做一名坦克兵或者做一名警察!”今年6岁的高忆阳,见到记者时,用稚嫩的嗓音如是说。
程琳是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的一名护士,她的丈夫高海东则在部队工作,夫妻俩有一儿一女,虽然平时夫妻俩工作繁忙,但他们相濡以沫,相互扶持,家庭和和美美,成为2020年金华市最美家庭。在夫妻俩的耳濡目染下,6岁的儿子和3岁的女儿都懂事听话,对医护人员与军警充满崇敬之心,儿子高忆阳更是对当兵充满了热情。
记者到达义乌市精神卫生中心恰好中午时分,程琳放下手中的午饭,抽空接受了采访。
薪火相传 家庭指引职业道路
每个工作日的清晨,开完例行的晨会后,程琳便前往病区为老年科的病人们进行常规护理和理疗工作。“阿姨,你看一下这个拼图,怎么样可以拼回去?”由于是在老年科工作,程琳时常要面对一些年龄相对较大的病患,但是她依然保持着耐心,一遍又一遍不厌其烦地与其沟通。
“我的父母时常告诉我,护士救死扶伤,是一个神圣的职业,需要用温暖和爱心去热爱岗位。”程琳说道,自己选择从事护士职业,受到了父母的极大影响。程琳的父亲曾是医院后勤部的一名工作人员,母亲也是医院会计,因此她的年少时光,时常在医院中度过,父母总是在面前表达出对护士的尊敬和喜爱。
或许是因为看惯了护士姐姐们忙碌的身影,也或许是因为在父母的谆谆教诲下,她对护士一职产生了美好的憧憬,在选择专业与职业时,程琳毫不犹豫地选择了护士,一干就是12年。
家庭的氛围总是在潜移默化中引导着人们未来的职业选择,与程琳相似,丈夫高海东出身自军人之家,爷爷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表哥也曾在部队服役,从小听着爷爷讲战场上的故事,听着部队里的军歌长大,表哥也时常向他传递男儿当兵保家卫国的光荣感和使命感。而如今,小小的高忆阳也成了个小军迷,天天喊着要当兵,学校里的文艺表演也唱《我是一个小海军》《打靶归来》等军歌。
南北结合 家庭在磨合中成长
一个是护士,一个是军人,职业的特殊性造成了夫妻俩生活中总是聚少离多;一个是浙江人一个是山西人,地域的南北差异,生活、饮食习惯中也存在较大的差异。日子偶有磕磕绊绊,但在日益磨合和相互包容中,也慢慢变得幸福绵长。
程琳回忆起当年刚生孩子的时候,公公婆婆从山西赶来,由于饮食习惯上的不同,让她有点难适应。“山西的风俗是给孕妇吃小米粥,但我们南方人吃不惯,有时候会不开心。”当高海东得知后,悄悄与父母沟通,将小米粥改成了大米粥与面条。看到公婆的改变与迁就,令程琳心中非常感激。
有时公公婆婆身体不适,或者需要例行的体检,这些都由程琳一手安排,最大限度地减少高海东的压力。“家人之间,就是需要相互体谅、及时沟通、更要相互帮扶。”平日里,程琳时不时就会和远在山西的公公婆婆视频聊天,并准备一些义乌时令的特产红糖、南枣、麻花以及老人们喜欢吃的豆腐干,给他们寄过去。
由于工作忙碌,孩子们也时常由程琳的父母代为照顾,但隔辈带小孩,育儿理念产生了差距。“我觉得小孩子和别人交往要懂得分享,但老一辈觉得自己的玩具自己玩是理所当然的。”程琳为了让父母接受新的教育理念,曾与父母多次促膝长谈,终于让他们接受了分享的教育观,与程琳一同教导孩子。程琳的母亲经香芳说,女婿保家卫国,女儿解除病痛,自己与老伴年长退休,在闲暇时帮忙带好孩子,能让夫妻俩安心工作,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也是一件幸福的事情。
正因如此,程琳一家人彼此相互理解,克服南北地域的差别,兼顾家庭和工作,终于造就了一个让人羡慕的最美家庭。
聚少离多 陪伴是最好礼物
如果要说在这幸福一家中,唯一的缺憾,那就是对子女陪伴的缺失,程琳谈到儿女时,难免有一丝遗憾,因为自己工作忙,丈夫又在部队常常是十天半月无法回家,对儿女的陪伴实在很少。“有一次儿子老师打电话告诉我孩子肚子疼,可是我因为工作原因实在脱不开手,丈夫也在部队没法出来,到晚上也没能去照顾儿子。”说起这件往事,程琳难免神伤。
但儿子高忆阳非常体谅父母,作为一个小男子汉,他从小受到部队文化的熏陶,总是坚强勇敢,独立开朗,不能与父亲团聚的日子,就靠手机视频与父亲沟通,但只要是父亲在身边,就一定会缠着父亲听部队的故事,也在周末时与父亲一起来到部队锻炼,感受军人风采。
“我常常告诉儿子,做人要正直勇敢,善良有尺,忍让有度。”高海东说,自己常常待在部队,无法陪伴孩子,因此总是很珍惜与孩子相处的时光,有时陪着孩子画画,有时陪他一起运动,尽可能地让他们感受到父亲的温暖。不负所望的是,两个孩子都非常的听话,也非常懂事体谅,与自己没有丝毫隔阂,只要是他在身边,孩子们都片刻不离,非常的开心激动。
今年义乌马拉松应该是儿子高忆阳最期待的事情了,“得知我们要一起陪他跑亲子马拉松,他简直兴奋地停不下来。”程琳翻开手机相册,嘴角洋溢着抹不去的笑容。“开跑前,每天吃完晚饭就要拉着我的手去锻炼,想要在马拉松上好好表现。”照片里的高忆阳开心地举着奖牌和横幅,依偎在父母之间,一家人的幸福之情溢于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