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柳青 文/摄
“小朋友们,背好小书包,我们准备出发喽!”“好!”11月18日上午,新丝路学校附属幼儿园内传来了阵阵欢呼。这天,幼儿园一月一度的行走日课程再度开启,中班的小朋友们将行走至距园约2公里的双童吸管博物馆,在这里感受吸管的“前世今生”,挖掘小吸管中潜藏的大奥妙。
早上9点,“小玩童”们怀着满满的憧憬与好奇,正式踏上了此次“吸管之旅”。一路欢歌笑语、一路旖旎风光,历时1个小时,大家终于抵达博物馆,准备开始与吸管的“第一次约会”。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小朋友们观看了吸管发展纪录片以及制作机器、工艺等,直观地感受到吸管更新迭代的过程。“哇,好神奇呀!竟然还有可以吃的吸管。”“这个吸管会跟着水一起转,好像玩具啊。”“快看!这是用纸做出来的吸管。”“这架飞船竟然是用吸管拼起来的,做得真棒呀”……参观过程中,孩子们的目光频频被材质、款式、颜色各异的吸管所吸引,他们积极与讲解员互动,直接表达着自己的喜悦与惊叹。在行走与观察之间,孩子们不仅了解了更多有关吸管的知识,更意识到塑料吸管对环境的危害,纷纷表示以后一定会科学使用吸管,为保护环境、保护家园尽自己的力量。
“学校每次行走日的活动都特别棒,让孩子在行走中认识世界,比一味地在教室里上课有趣多了。”家长陈佳萱说,“来回的毅行,是对孩子耐力和意志力的极好锻炼;每次不同的实践场所,则可以很好拓展他们的眼界和知识面,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可以说,这样的一个过程,对孩子而言是多方面能力的培养,也是玩中学、学中玩的良好实践。”
据悉,为了让每一次行走日课程发挥最大效能,幼儿园通常将课程划分为前、中、后三个阶段。“考虑到这次去的吸管博物馆里品类比较多,前期,我们组织小朋友对吸管的图案、颜色、材料等进行了一次小调查,为行走日活动做好铺垫。”中四班老师朱晓铛介绍。此外,班里还举行了吸管主题小游戏,小朋友们根据自己现有的经验,把吸管按照用途、长短、粗细等进行分类,在亲身参与中加深对吸管的认知。参观活动结束,在孩子们对吸管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后,老师们还组织了吸管创意制作活动,鼓励孩子以吸管为原材料,制作一个属于自己的独一无二的小作品,帮助其收获想象力和创造力,为其搭建感受美、表达美、创造美的充足空间。
记者了解到,新丝路学校附属幼儿园致力于“打造一所令人向往的小玩国”,而每月一次的行走日课程,正是“小玩国”打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幼儿园对周边2到3公里的范围进行考察,梳理出适合的自然、社会、地域文化资源安排行走课程,让孩子们可以定期走出“小玩国”、走向更大的世界。“教育是有广度、有温度的体验,而不局限于课堂说教。”园长斯玉玲介绍,“让孩子们带着研究任务,行走在广阔的社会天地间,一路上,学生和老师共同学习,在每一次行走中收获一段故事,这就是我们设置行走课程的初衷——让孩子用脚步丈量世界,从直接经验中获取知识、获得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