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绣湖

◆朝花夕拾

从桕子树说开去

杨达寿

作者与乌桕树。

新中国成立前后,桕油灯仍在故乡农村普遍使用。桕油灯的桕油取自乌桕树。乌桕属落叶乔木,我国已有1400多年的栽培历史。

乌桕树是我国特有的经济树种, 它以根皮、树皮、叶入药。叶多鲜用,杀虫,解毒,利尿,通便。用于治疗血吸虫病,肝硬化腹水,大小便不利,毒蛇咬伤;外用治疔疮,鸡眼,乳腺炎,跌打损伤,湿疹,皮炎。这些都要在医师或药师指导下应用。

乌桕树种子外白色蜡层称为“桕蜡”,可提制“皮油”,供制高级香皂、蜡纸、蜡烛等;种仁榨取的油称“桕油”或“青油”,供油漆、油墨、点灯照明等用,经济价值极高,其木也是优良木材。因此,农人爱种乌桕树,田塍、塘堤,田头、地角都有乌桕树的身影。春季叶绿如碧玉,秋季叶色红艳夺目,不下丹枫,具有极高的观赏园艺价值。立冬后,红叶尽落,洁白的桕子挂满枝丫,星星点点,那是收割桕子的日子。桕子树高大多枝,农人常在竹竿头装把叉刀,才可把一束束桕子割下,但难免散失一些零星桕子,给儿童们一个捡拾散落桕子的机会。儿时我曾多次去桕子树下捡拾,把零星桕子积起来卖给榨油人,可以用自己挣的小钱买文具。

几十年前,农村多用桕油灯、蜡烛照明。桕油灯有个泥土烧制或竹片制作的台座,上放一只如碗碟似的铸铁油碟,桕子油倒入碟盘内,上放两三根灯芯草,点燃吸饱桕子油的灯芯草,便会燃起一团橘红色的火苗大放光明。灯芯草呈白色圆截面粉条样,它又轻又像海绵一样会吸油,点燃后不会冒烟。

冬日夜晚,为了节省桕油,一家人共用一盏油灯豆火:妈妈和大姐编草席,爸爸和哥哥剖落麻纺麻筋,我也挤在油灯旁读书写作业。

一家人共用一盏灯时会用两根灯芯草。如果我一人用一盏灯,只用一根灯芯草,灯火亮度更弱一点。灯芯草点久了,还会结灯花,灯火便自动一跳一跳报警,我就会小心地用竹筷或香尾棒夹去灯花,并将灯芯草向外拨一拨,增加燃烧的长度,顿时火苗不再跳动,火光更加平稳明亮。

有一次写作业,太靠近桕油灯盏,我头一抬,把一碟桕子油全浇到我头上,全家摸黑好一阵子。桕油倒我头上了,只好用草纸一遍遍擦我头发。第二天来不及烧热水洗头就上学去,头发仍油光发亮,引来不少同学的围观与取笑。

过年前几天,妈妈都要掸尘大扫除,我的任务是清洗桕油灯盏的底座和油碟。除夕至大年初五止,家里不再点桕油灯,每个房间都点桕子红蜡烛,全家亮堂。

不知不觉,在微弱的桕油灯下,我度过了村小四年时光。村小杨新棠老师想培养我和另外两个学习较好的同学学珠算和写毛笔字,于是我们每人每夜带一支中小号蜡烛,点完两支半蜡烛就回家。苦学几个月,考到佛堂镇稠南小学读高年级,珠算比赛得第一,毛笔大字得第二名。这是桕子给我的恩惠。在稠南小学读书,我当寄宿生,大家集中在两个大教室晚自修,教室梁下挂一盏煤气灯,教室亮如白昼,结束了桕油灯豆火的日子。

入夜,寄宿生睡楼板铺,在走廊尽头有小便桶,梁上点三灯管煤油灯作长明灯。当年,煤油灯也叫洋油灯,因我国煤油开采量少,进口的煤油就叫洋油。我第一次看到这种洋油灯,很亮堂也感新奇,周日回家就在爸爸面前嚷嚷买盏煤油灯。1952年春节前,我家终于用上了煤油灯,过上桕油灯、蜡烛灯和煤油灯齐辉的日子。特别是煤油灯密封性好,不会把油洒到其他物品上,在我家用了几十年。1968年,杨宅得益于义乌糖厂的供电,较早有了电灯,但我妈上楼仍用手提煤油灯照明,直至1980年冬妈妈仙逝后才彻底告别煤油灯。

农村有了电灯后,桕油灯很快退出农家生活舞台,桕子蜡烛很快被洋蜡烛所取代,乌桕树也变得少了。浙江大学玉泉校区的小道两旁尚存一列乌桕树,平添校园一道小小的风景,成了我每年怀旧赏红叶之地。2020年11月13日,我们去临安红叶指南村观光,没有赏到红叶,回程去青山湖绕湖一走,发现湖边有许多乌桕树,见到枝丫间白如星斗的桕子,勾起儿时捡桕子的许多美好回忆,令人难忘!

桕油灯、蜡烛灯和煤油灯已离开我们的生活,却留下了我童年和少年中最纯真的片段记忆,它们曾照亮我读书的每一个夜晚,那些油灯豆火至今仍在我心灵深处闪光!

2020-11-23 杨达寿 ◆朝花夕拾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61217.html 1 3 从桕子树说开去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