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樊婷婷 通讯员 叶庆仙
“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是两种不同教育类型,具有同等重要地位。”2019年,国务院发布《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强调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具有同等重要地位。
这是一个明确的信号——肩负着培养多样化人才、传承技术技能、促进就业创业重要职责的职业教育,得到党和国家的高度重视,职业教育作为人才成长的“另一条路”,实现其发展现代化已是势在必行。
坐落于“一带一路”枢纽城市义乌的义乌市城镇职业技术学校,近年来紧紧抓住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时代机遇,在“义商”文化引领下,秉承“厚德精技”的校训,坚持“不同而和”的办学理念,按照“围绕市场转,引领行业走”的办学思路,结合地域优势,以培养具有国际视野、人文情怀、出众技能和良好品行的专业人才为己任,为智慧商贸、智能制造等产业企业转型升级提供人才支撑。
该校先后荣获首批国家级重点中等职校、全国职业教育先进单位、首批浙江省中职教育改革发展示范学校、浙江省中职学校30强等荣誉,培养了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2万余人。
全面发展,提升办学品质
在课程改革工作中,该校坚持以生为本,严格“必修课”“限定选修课”“自由选修课”的浙江省中职选择性课程设置。通过建设“必修课程+选修课程”的选择机制、“工学交替”的教学机制和“做中学”的学习机制,赋予学生更多的选择学制、选择专业、选择课程的权利。以文化知识和专业实践能力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融合、教学内容与岗位需求相适应为原则重构了专业课程体系。三年来,学校建设了必修课程34门、选择性课程48门,开发出36门校本课程、共编写26本校本教材,其中有12本已由高等教育出版社、浙江教育出版社等多家出版机构正式出版。学校先后被确定为“2019年国家中等职校‘跨境电商’专业教学标准开发项目成员单位”“2019年全国跨境电商综合试验区职业教育集团第一届理事会成员”,陈杰老师被评为“浙江省中职首批课程改革先进个人”。
在队伍建设方面,学校实施“厚师德、精技能、展风采”教师素质提升工程,创新“双师三力”(理论教学力、实践操作力、教科研能力)教师专业成长新路径。教师年度考核始终坚持师德优先及一票否决制。实施“青藤”培养工程,对青年教师、骨干教师、名师培养分别实施“藤小青”“藤中青”“藤名青”培养计划,开展青年教师基本功比武、汇报课、优质课等活动,将结果列入年度绩效考核指标,作为教师聘用、聘任、晋级、评优、奖励的必要条件。三年来,教师在国家、省、市各级各类技能(教学)竞赛和科研成果评比中共获奖221人次,位居金华市学校前列。学校被评为“浙江省教科研先进集体”,成佳梁被评为“正高级教师”“特级教师”,蒋华剑被评为“浙江省教坛新秀”,成佳梁、赵菲菲被评为“浙江省黄炎培杰出教师奖”,陈安、成佳梁被评为“义乌市拔尖人才”,金华市义乌市教坛新秀16人,义乌市学科带头人10人,金华市优秀班主任4人。
该校坚持“开放办学,服务社会”的办学特色,大力构建“一心一意做服务,实现共建、共享、共赢,协同政府部门、高校、行业、企业同向发力,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三共、四同”服务模式。以学校电商产学研中心、各专业实训中心、技能工作室等为依托,推进行业、企业项目的合作共建,与行业、企业、高校联合打造“优势互补、资源共享、责任共担、合作发展”的命运共同体。致力于探索和实施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开放性办学模式,开展校校、校企、校街道、校村的合作,师生积极参与城市创建、公益活动、志愿者服务活动。开展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职工再就业培训、创业创新培训、成人“双证制”培训、“互联网+”培训、电工技师证培训、消防安全培训,推动企业的转型升级,提升市民整体修养和素质,年培训5000余人次。
多元育人,推进特色发展
引企入校,开启“一体三段”产教融合新引擎。依托“浙江省现代学徒制试点单位”,引入义乌市餐饮宾馆行业协会、励梦文化传播有限公司等行业企业入驻学校,与义乌市八婺饭堂餐饮公司携手共建“八婺饭堂实验室”,与陆港电商小镇共建“人才培养基地”,与义乌工商学院开设SHOPEE(虾皮)跨境电商创业班,校企双方共定方案、共建课程、共培师资、共享资源、共育人才,多方探索以适应新时代背景下对技术技能人才培养的要求。
如商贸类专业构建了“一体三段”产教融合新模式,与企业共建一个校企合作共同体:高一段新生进入义乌电商小镇开展游学活动进行专业体验学习,高二段学生进入电商公司开展工学结合进行跟岗见习,高三段学生进入电商企业顶岗实习形成岗位工作能力,从而搭建起“学生→学徒→准员工→员工”的人才培养路径。
工学结合,打造“校企一体”人才培养新阵地。学校建设电商园、烹饪技艺园、创业孵化园、消防安全培训中心,建有诚智影视传媒工作室、3D打印工作室、工美工作室、平面设计工作室、动漫工作室5个工作室,为学生提供全流程、多岗位、生产性的工学结合实训环境,在实训教学中以“企业技师+学校教师”的双师指导,加强对学生的专业实践指导,实现了办学资源共享、专业师资共育、课程资源共创,以产带学,以研促学。三年来,组织学生开展职业体验活动、创业创新实践活动1万余人次,全校80名教师参与到创业教育活动中,近3000名学生接受了创业教育,累计开出网店300余家,组建模拟公司100多个。
名师引领,激发“四师合力”教学团队新动能。大力实施“四师”教学团队建设工程,聚焦骨干队伍建设。树名师——培育一批职业教育基础理论深厚、专业技术水平很高、教育教学实践能力突出,会研究、能引领的专业带头人;培能师——形成一支肯奉献、善执行的骨干教师队伍;育双师——建设一支技能精、善教学的“双师型”教师队伍;引技师——建成一支由企业(行业)专家、技术骨干、能工巧匠组成的“技艺精湛、善于指导”的高水平兼职教师队伍,建成了一支高水平、结构优的教学创新教师团队。以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成佳梁为引领,以“成佳梁省名师网络工作室”为载体,通过骨干引领、团队研讨、技术提升等途径,以点带面带动教师队伍整体提高。
匠心育人,实现厚德精技
以课改为抓手,以行动为导向,构建“一核三维三基”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培育学生核心素养、职业能力为核心,通过校企合作双元育人、名师引领课程育人、职业体验活动育人三维推进,以基于专业能力提升,基于学生职业技能提升,基于学生核心素养提升的三基构建。在此基础上,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依据人才培养方案及课程体系,开展以职业活动为主线,以岗位实训过程为导向的工学交替活动。基于133人才培养模式,各专业结合专业特色,符合行业需求衍生设计各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形成了“一主线、二阶段、三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国际商务专业形成了“商学交替、岗证结合”型人才培养模式。电子商务专业形成了“商学融合、能力递进”的人才培养模式。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体现了学校“不同而和”的办学理念,促进了企业与学校的资源共享、师资共建、人才共育,形成了学校、企业、学生三方共赢的良好发展局面。
积极创新理念,探索“跨界融合”实践教学新方法。学校大力推进以“项目导向,工作过程导向”的教学模式,积极引导教师开展“项目法、案例法、场景法、模拟法”等教学方法的创新性应用。学校电商专业开展“视频拍摄与后期制作”“淘宝代运营”等基于真实工作任务的项目教学,探索出了“真实项目+全程实战”的项目教学模式和“分层教学+导生制”的课堂教学组织形式;机电技术应用专业组建来自高校和企业的专家团队打造工学一体的课程体系,建设新型实训环境,形成了“教室+车间”的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国际商务专业积极探索分层教学,构建了“模块学习+顶岗实训”的岗证结合教学模式。
以赛促建,实现“智慧教育”教学能力新突破。学校投入750万元资金,优化智慧管理,创新信息化教学模式,架构智慧校园体系。推行平板教学和精准教学,搭建学校的数字化教学资源网应用平台,构建“互联网+智慧实训”混合教学模式,形成“一专业一特色”。建成烹饪智慧实训室、微课制作室等新型智慧空间,烹饪智慧实训室集实训管理、视频互动、资源建设为一体,实现线上翻转学习,学情精准分析。建成三个重点专业(机电、电子商务、国际商务)的立体化、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开发新形态同步课程29门、微课350余节,应用虚拟仿真教学软件12个,实现了与全省相关职校的资源共享,有效发挥了专业办学的引领和示范作用。坚持“以赛促教、以赛促学、以赛促改、以赛促建”,组织教师参加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教学能力比赛、创新杯信息化教学设计和说课比赛、全国教师教育教学信息化比赛,荣获全国一等奖9项、二等奖10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