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4版:民生

15年见证商城文明暖流涌动

河南籍环卫工人闫连文一把扫帚把“向往”变成了现实

工作中的闫连文

▢ 全媒体记者 林晓燕 文/图

上午班凌晨4点就要上路,下午班夜里9点才结束,17年来,只回过一次老家……他,就是闫连文,来自义乌市环境集团的一名普通环卫工人。

1973年出生的闫连文是河南商丘人,窘迫的家境让他从小就养成了吃苦耐劳的脾性。成家后,他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为了全家生计四处奔波。“脏活累活都不怕,就怕工资发放不及时。”多次工资被拖欠的经历让他苦不堪言。

“义乌经济发达,你看我们,工作稳定,工资每月都按时发,过年过节还有东西发,其他福利也不错。”在义乌干环卫的老乡当时的这番话,让闫连文对这座陌生的城市充满了向往。2003年,在老乡的介绍下,30岁的闫连文只身来到义乌,成为一名环卫工人。“起初也确实被人家说过没出息,‘这么年轻去扫马路’,但干了一段时间后,我就喜欢上这活了。每天把自己负责的路段清扫干净,让大伙舒心地走在上面,挺满足的。”

从2005年开始,闫连文被分配到五爱路负责清扫保洁。没想到这一扫,就是15年。如今,五爱路从原来的小巷小道变成了闻名中外的库存品商业街,闫连文也从大伙口中的“小闫”变成了“老闫”。

“以前这条路上哪里有这么多汽车,两边也没有这么多高楼大厦,你再看看现在,路变宽了,楼变高了,人来车往,义乌的变化真大!”扫了15年五爱路的老闫,目睹了周边翻天覆地的变化。

在老闫看来,义乌这些年发生巨变的除了城市环境外,还有人的文明程度。“有一次,一名女子在路上边走边吃甘蔗,甘蔗渣随地乱丢,我上前轻声提醒了下,没想到对方非但不收敛反而把我数落一通,话说得很难听。说完她就拍拍手走了,我把甘蔗渣扫到畚斗里后该干嘛干嘛去。”发生在十几年前的这一幕,让他记忆犹新。“说实话,这种感觉很憋屈,挺心酸的,扫马路的也应该得到应有的理解和尊重。”

“现在街上很少有乱扔垃圾的人了,尤其是这几年义乌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后,市民素质提高了很多,也感觉我们这份职业越来越被认可和尊重。”接着,老闫随口说了几个例子——

“去年6月,我下班回家经过桥东小区时,发现路边有个棕色手包,捡起来后在原地等了好久也没人来认领。由于包里没有失主身份信息,我只好将包送到江东派出所。经现场清理,包中共有13张银行卡。第二天,失主通过派出所联系上我,一定要上门感谢,被我婉拒了。”

“七八月份天气热的那段时间,有些沿街商家会在店门口提供免费的热水、矿泉水什么的,有一次,我刚坐在街台上擦汗喘口气,店里的年轻人推门出来笑着让我进去坐一会儿,里面有空调。”

“以前同样是穿着工作服,但在马路边扫垃圾或过斑马线时,都要小心翼翼,绕车而行,现在好了,无论是汽车还是摩托车,看见有人走来,都会停下让一让,让我们更有安全感。”

2007年,老闫的妻子也从河南老家来到义乌干环卫,夫妻俩都被安排到了五爱路。五爱路改为两班制后(上午班:04:00—06:00 、07:00—12:00;下午班:12:00—17:30、18:30—21:00),两人虽然住在一个屋檐下但鲜有交集,一人上午班出门时,另一人还在熟睡。

“最早的时候,除去社保、医保等好像每个月拿到手的工资是570元,现在则有两千多元了,和在工厂打工的老乡相比,我们工资虽然低些,但工作稳定有保障。”“两个孩子都大了,一个在上大学,一个在义乌上班,家里光景比以前好多了。”……听得出来,老闫对现在的生活还是挺满意的,“再苦再累,只要生活有盼头,就是好事”。

2020-10-12 河南籍环卫工人闫连文一把扫帚把“向往”变成了现实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187169.html 1 3 15年见证商城文明暖流涌动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