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社会救助显温度 民政红利惠民生

“用心用情干民政”让群众获得感满满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脱贫攻坚兜底、深化“放管服”改革、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今年以来,随着各项民政工作扎实有序开展,多项民政新举措正逐步落到实处,可谓件件关乎民意,体现“民政为民、民政爱民”这一理念。

民政工作事关老百姓的切身利益,老百姓满意不满意才是衡量工作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尺。“用心用情用力推进社会救助制度改革创新,做实做深做细各项社会救助工作,切实保障好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不断增强他们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的承诺掷地有声。

多层次救助

精准救助的“实招”

解决“相对贫困”之道,义乌探索了5年。

早在2015年,我市在全省率先实现低保标准城乡一体化,打破城乡壁垒,消除城乡低保群众基本生活保障上的差距。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每年稳步提高,从2015年每人每月640元调整到目前的900元,增幅为40.6%,低保年标准达到10800元,低保标准常年位列金华市第一位,全省十七,以高于全省8000元和金华市9000元的目标,全面实现“消除人均年收入万元以下低收入群体”。其中,社会救助有力发挥了兜底性、基础性保障作用。

近年来,我市出台了系列社会救助政策,基本形成了以最低生活保障为基础,最低生活保障边缘、支出型贫困家庭、特困人员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和社会扶助为补充,救助主体多元化、救助工作制度化、救助行为规范化,覆盖城乡、协调发展的新型社会救助体系,有力保障了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促进了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2020年截至8月,我市共发放困难群众补助3320.96万元,惠及困难群众9.98万人次。

“传统救助是单纯发救助金、减免相关费用的‘下游干预’。随着城市发展,困难家庭诉求呈现多样化,住房、医疗、教育等服务型救助需求不断增长。”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坦言,必须早干预、早帮扶,将优惠政策分梯次向不同困难群体延伸,再整合部门、多方参与,实现主动、精准、及时救助。

脱贫兜底

长效保障的期待

在“兜底线”之余,长效保障机制也让“底线”越来越有温度。

“你们考虑太周全了,谢谢政府!”近日,廿三里街道低保户老陈拉着市民政局工作人员的手连声道谢。

原来,老陈从今年8月开始每月可领取退休养老金1754.9元,超过了每人每月900元的低保标准,面临取消低保资格。民政局工作人员走访了解到,老陈单身一人,无儿无女,养老金是亲戚帮忙交的,且年老体弱,容易出现返贫。

今年8月,市民政局、市财政局、市医疗保障局等五部门联合印发《关于规范以单人户纳入低保和实施低保低边渐退期有关事项的通知》,再次扩大低保范围并确保低收入家庭稳定脱贫。

现在,根据渐退期政策,老陈的收入未超过3倍的低保标准(2700元)且财产仍符合认定标准,可给予12个月的渐退期,渐退期间发放30%的低保标准,即从8月起发放270元,渐退期内脱贫不脱政策,实现稳定脱贫后再退出低保低边范围。

今年是脱贫攻坚收官年,又遇新冠肺炎的严重冲击,作为兜底保障的重要部门,市民政局一手抓疫情防控,一手抓兜底保障,进一步夯实保障基础,织密困难群众基本生活保障底线,以更强的力度、更实的举措决战决胜脱贫攻坚收官战。

便民服务

让数据多“跑腿”

困难群众只需一张身份证,即可就近前往镇(街道)发起救助申请,或通过浙里办App、浙江政府服务网,在线办理救助申请;社会救助审批全流程从原先的30个工作日缩短到最多15个工作日;提交材料从原先的6份减少到1份,缩减83%;精神疾病和行动不便困难群众,可通过基层工作人员代办实现申请“零跑腿”……近年来,市民政局按照浙江省“最多跑一次”和金华市“无证明城市”改革的契机,聚焦便民服务、精准靶向发力、探索机制创新,不断提升困难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疫情期间,网上申请和一证通办的应用,让困难群众能够足不出户得到快速救助,受到群众的广泛好评。”市民政局工作人员颇有感触。值得一提的是,今年推出的低保低边申请业务“全市通办”,实现了义乌市域内异地受理申请,标志着义乌便民服务“最多跑一次”改革的再提速。

与此同时,市民政局联合相关部门创新完善每周一次的部门联合走访常态化机制,直面困难群众,直观发现问题,直接跟进政策,确保实现精准救助。以社会救助领域专项治理行动为抓手,构建近亲属备案、长期公示、联合走访、第三方回访等监管机制,推行“三随机”抽查模式,将“隐性违规”风险降到最低。

2020-09-23 “用心用情干民政”让群众获得感满满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44090.html 1 3 社会救助显温度 民政红利惠民生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