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有点困了,可是明天不用早起,还能再玩会儿手机。”
“看完这部电视剧再睡好了,也就剩下3集了……”
“反正已经过12点了,索性凑个整,凌晨一点再睡吧。”
……
“一到晚上不舍得睡”是当代很多年轻人的生活写实,“熬夜一时爽,一直熬夜一直爽”也成为很多熬夜族的自我调侃。可是,每当第二天顶着睁不开的眼皮打不完的哈欠时,不少人开始默默地发起一波灵魂拷问——为什么拖延着不早点睡?!
为什么就是拖延着不肯睡觉呢?采访中,大家的回答五花八门。心理专家则表示,睡眠拖延的背后,不可忽视其有着复杂的心理成因,若不及时调整,不仅会对身体带来极大损害,还会构成亚健康的人格特征。
夜深人静更有灵感,把工作留在晚上
凌晨十二点一到,原本迷迷糊糊玩手机的森森(化名)一下子清醒了起来。
瞥了眼不远处处于打开状态的Word界面,想到还没修改完的论文,一阵愧疚缠上了心头,冲淡了手机带给他的无限欢乐,这种不正常的状态几乎成了他一个月以来的日常。
于是,夜半时分,为了追赶进度而昼夜颠倒,也成了森森作息的常态。他笑称,真是应了那个段子:“搞学术不是靠灵感,靠的是碌碌无为的白天引发的愧疚心。”
森森一边懊悔自己白天睡不醒一边熬夜赶论文,却又放任自己陷入新一轮的恶性循环。逐渐模糊的视野、日益加重的黑眼圈,每况愈下的身体素质都在不断提醒他“别熬夜啦,身体吃不消的”,熬夜的坏处他都知道,可又有什么用呢?
一直以来,森森都没有思考为什么自己会陷入这种“白天睡不醒,晚上睡不着”的病态作息之中。直到看到《都挺好》中苏明玉在自家床上无法入睡,却能在吵闹的餐厅沙发上或是狭窄的浴缸里一秒入眠,森森突然意识到,自己这种状况可能和她类似,只不过苏明玉是心理生理性失眠,而自己是因为焦虑和愧疚。
夜晚入睡,意味着和“今天”作别,迎接新的一天。辞旧迎新本是愉快的事,可是当拖延成为习惯,“碌碌无为日复一日”时,早睡就成了一种折磨。“一想到自己白天还有好多事没做完,我就愧疚不已,恨不得将眨眼即逝的夜晚当成一天来过。可在白天就不同了,大脑会暗示我:好困啊,毕竟是大白天,我就眯一下,绝不多睡,使得昼夜愈发颠倒……”这样的恶性循环几乎将森森的日常搅得一团糟。计划一再被打乱,身体承受能力也几乎到达了临界,因为一再拖延,所以日益焦虑;因为焦虑,所以频繁熬夜;因为熬夜,所以效率越来越低;因为效率低下,所以加剧了拖延……
白天工作节奏紧张,晚上才有空放松
“夜太美,总有人黑着眼眶熬着夜。”熬夜,却总在不知不觉间偷走你的时间。
咖喱(化名)是一名小学英文老师,身兼班主任。上课、组织活动、批改作业,中午还要照看孩子,她表示,从踏进校门的那一刻起,就有忙不完的事。
白天没有空闲时间,只有晚上休息娱乐。追追剧、逛逛淘宝、刷刷朋友圈,不知不觉就过了12点。
咖喱的说法引起不少白领共鸣,不少上班族都表示,白天工作节奏很紧张,于是到了晚上就想休闲娱乐下,不小心就容易造成晚睡。
很多个夜晚,到了十点的时候,心想十点半睡觉。十点半的时候,又决定十一点再睡。十一点了,困意全无,翻来覆去睡不着,拿起来手机,这一刷,又是半个小时。咖喱告诉自己,不能再玩了,可是大脑还是被整点效应操控着。
“可能就是那种想把白天的时间赚回来的感觉吧!”咖喱说,在学校里,感觉自己很多时候都是被动的,像颗螺丝钉一样,自己可控的事情很少。只有回到家,才是个人的天地。因此,她无意识地压缩入睡时间,想多做点自己爱做的事情,但没想到成了一种习惯性强迫。
凌晨三点,想立刻从床上蹦起来创业
“你见过凌晨三点的义乌吗?”
29岁的小崔在国企上班,看着身边的人都在创业,只有自己待在国企里朝九晚五,领着微薄的收入。跟月薪过万的朋友吃饭,她失眠了两天,跟创业的朋友喝完下午茶,她失眠了一个月。朋友说:“太累了,今年也就挣了三百万。”她看了看自己还不到六位数的银行卡余额,心中五味杂陈。
马上步入而立之年,自己依然孑然一身,她觉得自己再变好的可能性很小。小崔一直都不信奉主流价值观,但是骨子里却又是个非常传统的人,她开始焦虑,想换工作,一宿宿在网络上搜职场文章看。加上感情受挫,小崔将全部力气都投入到个人建设上,她要创业,变得更加优秀,看每篇公众号都琢磨自己能不能干。看着平台上各种推荐理财的课堂,她毫不犹豫地买下课程,进了交流群“补课”,最终发现自己不过是被一些鸡汤文洗脑了。
“想太多,越想越焦虑。今天好像又是一事无成的一天,陷入无尽的沮丧黑洞中。哪有心情睡觉呢。”就这样,她每天睁眼到夜里三点,心跳加速,想立刻从床上蹦起来学习或是创业。第二天脑袋一团懵,晚上躺在床上哭。
小崔甚至一度觉得睡觉是罪恶。现在她依然在严重失眠,生活按部就班,身体用大把地脱发表示抗议,她试过吃药。吃安眠药第二天会头疼,吃褪黑素能睡着但睡得浅。小崔陷入两难境地:吃安眠药能按时上班,但无法认真投入工作;吃褪黑素身体会舒服,但还是睡不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