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和其他很多事情一样,随便玩玩很容易,真要精通却很难。说两件真事,都与银元有关,正可说明“精通”之难。
对于银元,笔者一直比较喜欢,每年总会买上一些。有一次,去一位藏友家玩,就发生了一件趣事。藏友将他的藏品一一拿出来给我们看,其中有银元近百枚。笔者随手拿起几枚看了看,感觉不太对,就直接告诉了他。这位藏友很不服气,说自己玩银元已有20多年,怎么可能连真假都不分。笔者只得退一步,承认自己并不精通,但建议他说,现在有权威的银元品鉴机构,不妨送去看看。这位藏友也是虚怀若谷,果然将其中一些笔者认为存疑的银元送鉴。结果让他大吃一惊,送去的20多枚,竟然多数是假的!
另有一次,笔者到另一位藏友家去玩。聊到银元时,他面露喜色,称自己有两枚“错版银元”,很多年前买来的,之后从未在市场上遇到过类似的,“估计是珍品”。在笔者的恳求下,他打开了保险箱,拿出一个金属壳的小盒子;打开金属壳小盒子,又是一个小木盒;打开小木盒,是一个小布袋;打开小布袋,是一块干净的白棉布;打开白棉布,终于见到了两块乌漆漆的银元。朋友将银元托放于手中,眼里洋溢着藏不住的喜悦。见此,笔者都不好意思从他手中拿过银元,只在他手中细细地品鉴了一番这两枚“错版银元”。只见其中的一枚,银元图案与十年标准版基本相同,其主要特征是“造”字中的“口”写成了“日”字;另一枚,银元图案也与十年标准版基本相同,主要特征是“中”字笔画不连贯,“造”字的第四笔书写不正,也不协调,看似败笔。
当时笔者寻思,这种银元大不了只是品种较少罢了,应该不会很稀罕。但见他那小心翼翼、视若珍宝的样子,心中的疑虑实在说不出口。但这时他主动开了口:“这两枚银元,我基本不给别人看,既然给你看了,若有相关信息,还请告知一下。”回家之后,笔者翻开银元爱好者的基本工具书《袁像银元版别考略》(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一查,果然不出笔者所料,这两枚银元,一枚称作“十年日口造版”,另一枚称作“十年败笔造版”,虽比普通版珍贵点,但每枚也就值个几千元,比他想像的少得多。
笔者给他反馈了这个信息后,他倒很谦虚,还说自己也要去买些收藏类工具书,“光凭自己摸索的经验,看来还是大大不够的”。 闲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