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煮石人
收藏连环画,也像收藏别的门类一样,各人有各人的高招。以出版地来进行较系统的收藏,是个不错的选择。
那么,如果我们以浙版连环画为收藏对象的话,会有哪些连环画精品?主要精力应该花在哪个时间段?
浙版连环画的初创期
简单点来看,新中国成立后,全国连环画创作形成了两个高峰。不过,在全国第一高峰之时,浙版连环画还属于成长期,并没有涌现太多的好作品。
所谓“第一高峰”,一般指1955至1965年,这一时期,一大批优秀的连环画相继问世,这些作品有很高的艺术高度。这个时期的连环画出版,主要集中在北京和上海,一个是政治文化中心,一个是全国金融中心,至于全国其他各省,都没办法与北、上相提并论。这个时段,我们可以将之称作连环画“两大巨头”时代。
此时的浙版连环画是什么状况?
1951年,随着浙江人民出版社的创建,浙版连环画登上了历史舞台。几年后,又有了东海文艺出版社、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都可以出版连环画。70年代,浙江美院(今中国美院)办起了《工农兵画报》,里面刊发了不少连环画。
不过总的来看,1980年之前的浙版连环画,属于初创期、探索期,从全国范围来看,浙版连环画影响甚微。
浙版连环画的成长期
上世纪70年代末,美术高考招生制度恢复,各种美术机构重新启动,专业美术刊物陆续复刊或创刊,新的美术时期似乎一夜之间到来。
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艺术家开始从人道主义、人性关怀的立场去表达对象,寻找新的表现方法,最终产生了《枫》《伤痕》《草原上的小路》等一批感人至深的优秀作品。
此后十年间,浙江、江苏、广东、吉林、黑龙江等地都涌现了不少连环画佳作。我们可以将之称作连环画的“战国时期”。而浙版连环画,在全国也是举足轻重。
上世纪80年代,可谓浙版连环画的成长期。这个时期,浙版连环画开始考虑自己的品牌选题。要在全国占有一席之地,光靠数量,当然不够,必须要推出一些精品力作。
获得了全国奖的《西湖民间故事》套书,正是这个时期浙版连环画的代表作。这些故事虽都来自神话、民间,属于历史题材,但不管是文学脚本、绘画风格,都彰显了人性的光辉,反映了正义的力量。它们,不仅像以前的连环画一样发挥了美术的普及作用,还负有抚慰人们心灵创伤、解放社会思想的新的历史使命。同时,由于表现方式的艺术性,客观上也起到了提高国民审美能力、推动社会美术创作全面繁荣的作用。
浙版连环画的辉煌期
上世纪80年代末开始,电视、卡拉OK、电子游戏开始进入家庭,继而遍布城乡。从全国范围来说,从那时起,连环画在无奈之中逐渐走向式微。
不过,浙版连环画却在全国创作低谷之时异军突起,1987至1997年,连续推出了一批有全国影响的作品,迎来了浙版连环画的辉煌时期。所以,注重对这个时期浙版连环画的研究与收藏,容易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浙江人民美术出版社原连环画编辑室主任杨德康先生曾如数家珍:浙江人美推出的“教育型”连环画《我的父亲邓小平》、“古典型”连环画《孙子兵法》(6册)、“卡通型”连环画《中华少年奇才》均获得了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世界文学名著》(欧美10册、亚非5册),则为全国“知识型”连环画的代表,获得了全国连环画套书大奖;而连环画《初中数理化》(9册)以其内容的独创性,也成了连环画出版史上的典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