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明义乌

城西街道七一村两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走上康庄大道——

乡村绽放“幸福花”

▢ 全媒体记者 卢丽珍 文/摄

城西街道七一村,这个与党的生日同名的村庄,近年来蜚声中外。

每到傍晚,七一村主街的东河老牌肉饼店总是热闹非凡,一波又一波的食客从四面八方赶来,就为了尝一口“东河肉饼”。夜幕降临,宽敞的广场上灯光璀璨,清风徐徐,歌舞阵阵,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的新农村景象。

七一村荣誉连连,先后获得“全国先进基层党组织”“全国巾帼示范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全国五四红旗团支部”“全国妇联基层组织示范村”“浙江省全面小康建设示范村”“浙江省文明村”“浙江省文化示范村”等荣誉称号。

A

壮大集体经济,改善人居环境

小康不小康,关键看住房。

七一村是原东河乡政府所在地,空间拥挤,村民居住条件差,许多房屋破旧不堪。“从老百姓最关心的问题入手”,为民解难题,为民办实事。一开始,村两委就把旧村改造作为改善群众生活和提高幸福指数的头等大事。2002年,七一村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主动让位,启动旧村改造。同时采取投标选位的方法来分配新房,收取的选位费则用来兴建综合市场,改善村里的基础设施条件。

同年,在村中心建起了占地6000平方米的“东河综合市场”,年底就投入使用。

随着时代的发展,原来的“东河综合市场”已经不能满足需要,2018年,七一村对市场进行了全面提升改造,分上下两层,目前仅市场收入每年就高达500多万元。

村集体增收的同时,村民的居住环境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村民何菊仙算了一笔账,过去旧房单间租金每月不到50元,因为房子旧,配套设施跟不上,租客也少。自从旧改后,现在村里的新房不但求租者多,而且单间租金涨到了每月300元,36平方米的店面一年租金要5-6万元。

“2000年,七一村只有一条石子路,我每次将仿真花运到市区,一路小心翼翼地避过路上数不清的坑坑洼洼。”何菊仙说,如今家家户户门前都铺上了水泥路,好走又干净。“现在将生意交给子女管理了,自己在家带带孙子,管理一下农村的房子。”

经过村两委干部的几年努力,七一村绝大多数农户都圆了住洋房的梦。而七一村也通过新农村建设,实现了从“脏乱差”到“生态宜居”的完美蝶变。

B

乡村振兴,党建引领是根本

党建是灵魂。很多“先进村”都是昙花一现,而七一村这么多年一直光辉闪耀,鲜红的党旗不但没有“褪色”,而且连年“添彩增色”,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党建工作常抓不懈。义乌站、马德里站……七一村农业生态园里,游客可以搭乘“先锋号”游览小火车,抵达每一片特色作物种植区,每个区都以中欧班列所经城市命名。这个占地460亩,集党建教育、休闲旅游、绿色农产品生产、花卉观赏、湿地生态于一体的农业生态园,是七一村集体经济发展的新模式。

为了增加村集体收入,七一村干部别出心裁,在园内原有农业休闲观光项目的基础上,每年引入十个项目,比如天空之境、水上乐园、灯光秀等主题活动,吸引了大批游客,从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

党的十九大提出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

据七一村党委书记何德兴介绍,农业生态园引入的每个项目差不多每年有40万元营业额,其中20—30万元归村里建设资金,那年最火爆的“灯光秀”仅国庆七天时间门票加火车票营业额就高达480万元。

“从2016年开始,我就在生态园开观光小火车,该项目刚开放时人流量很大,76个座位的小火车几乎每次都爆满!”54岁的何恃大告诉记者。

C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

为从严管理党员,七一村党委增设了党员管理十二条“红线”。

2016年以来,对每位农村党员的日常行为进行记分。凡出现一次不符合规定要求的行为,就相应地扣除分值。记分达到6分的,由党支部通知提醒,记分达到9分的,由党支部进行警示谈话,记分达到12分的,作为不合格党员处置。

“以往党员到会率不高,老百姓也不太清楚哪位是党员、哪位党员更优秀。”何德兴表示,“十二分制”的实行,有效对接了党员先锋指数考评和不合格党员“红线”管理机制,为每位党员带上了“紧箍”,在倒逼党员严肃组织纪律、发挥先锋模范作用和不合格党员处置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打破了党员身份的“终身制”,促进了乡风民风的改善。

与此同时,为了解决村民失地保险问题,村两委干部还为每个村民交纳了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真正实现了老有所养、病有所医。

“党好啊,现在的我很知足,每个月跟上班族一样有钱领。”谈起现在的富裕生活,83岁的老人何恃熊笑着说,“我自己每个月的养老金都花不完,国家政策好,让我们这些老人可以安享晚年。”

据介绍,如今在七一村,每年过年,每位村民都有1800元的过节费;每年重阳节,老人男60周岁、女55周岁都可以享受到村里的福利。

“村子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关键看头羊”,这些朴素的道理在七一村两委身上得到了很好印证。多年来,村两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走上康庄大道。“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切实把握人民群众最广泛最关切的利益诉求,是我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群众根本利益的重要保证。”

D

认领“微心愿”,争当圆梦人

除了物质上的富足,七一村的小康变化还体现在村民对村庄建设发展的参与上。在七一村党建楼,何德兴从架子上拿下一个盒子,里面装着2018年至2020年连续三年村里“两问大家访”的原始材料,从中可以看到每一位村民的“心愿”。

在何德兴看来,“两问大家访”制度的实施,让村一级的民生实事更贴近百姓需求,也让一些“民生小事”在梳理后得到关注和解决,提升了村民在村庄建设上的参与度,提升了村民的幸福感。

在2020年的“两问大家访”清单中,“生态园改造提升”获得了155票,被列入2020年七一村十大民生实事。村民们希望在新的一年中,可以看到生态园的新变化。

经过多年发展,七一村集体资产已达8.9亿元,人均年纯收入从1997年的3700元增至60000元,成为名副其实的小康村。

“思路代表出路,怎么谋划村里的出路靠的是我们干部,干部要把村庄当成自己的企业去千方百计地谋划。”何德兴说,村两委只要对农村有好的发展思路,老百姓就会跟着这个思路走。

接下来,七一村将以翻篇归零的姿态,按照更高的标准再探索、再创新、再实践,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使全村村民共享发展成果,让村民共享更多的改革红利,共同奔向小康生活。

2020-09-08 城西街道七一村两委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脚踏实地, 一步一个脚印带领村民走上康庄大道——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829.html 1 3 乡村绽放“幸福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