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曰:“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是说小人是在私利驱使下损人利己、凸显邪恶。君子一旦被小人缠上,就似掉进黏糊糊的沥青池,甩不掉、抹不去、擦不净。如《水浒传》中的杨志被小人牛二黏上,一怒杀了他,虽说是为民除害,但结果自己还是丢官坐牢、落草为寇。
而官场小人绝不等同于“牛二”之类的市井泼皮,他们一般通过阿谀奉承、行贿受贿、依亲附贵等攀升到很高的地位,爬得越高,表现就越糟,对他期望越大,他就堕落愈甚。
明弘治十八年(公元1505年),25岁的严嵩考中进士任翰林院编修。“锐意仕途”的他不满足做个抄写小吏,当打听到时任礼部尚书的夏言是他同乡,便几次求见,但都被“纵横辩驳,人莫能屈”的夏言命人轰了出来。严嵩并不死心,又设宴请夏言到家中做客,遭拒绝后严嵩竟跪在门前,展开请柬高声朗诵,情真意切,催人泪下。夏言在屋中听着听着终于被感动了,开门将严嵩扶起,慨然赴宴。
宴席上,严嵩使出浑身解数取悦,给夏言留下极好的印象,从此将其视为知己。夏言极力引荐严嵩出任礼部左侍郎,有了直接为皇帝效劳的机会,严嵩也力展才华,颇得明世宗赏识。几年后夏言出任内阁首辅,严嵩接任了礼部尚书,位达六卿之列。
严嵩大权在握,他下一个目标便是取代夏言,可夏言才干非凡,正被世宗皇帝信任重用,一时难以扳倒,他便采用潜移默化的渗透办法。夏言性情豪爽刚烈,在世宗面前不卑不亢、态度疏慢,严嵩就谄媚卑屈,使世宗对他越看越顺眼,对夏言却越来越不满,而夏言却毫无察觉……
一天,世宗召见严嵩,谈及夏言,似乎勾起严嵩的难言之隐,他浑身哆嗦,匍地痛哭。世宗见他哭得如此伤心,猜想一定是受了天大的冤屈,连连催问缘由。见世宗怜悯,严嵩不但收不住声,反而号啕恸天,弄得世宗既动情又义愤地安慰他:“不要有顾虑,有话尽管说,一切有朕做主。”
严嵩这才装出深受鼓励后准备豁出去的样子,将平时搜集到所谓夏言的种种罪状,添枝加叶地一一哭诉。世宗听了,对夏言由不满变为恼怒,致使夏言后来一次又一次被罢免官职。而严嵩还要赶尽杀绝,指使旁人在宫中散布谣言,说夏言在离京时辱骂世宗,惹得龙颜震怒,终杀夏言。
官场上的君子如被惺惺作态、柔佞阴险的小人死死缠住,就要大祸临头了。他们从正人君子缺乏防御能力等薄弱环节入手,谗言诬陷、无中生有、翻脸不认人,如夏言就这么不明不白地被严嵩这个官场小人活活缠死了,你说窝囊不窝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