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

“两山”理念视域下 浙中生态文化意蕴及价值实现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的分析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3月30日,时隔15年,习近平总书记再访安吉,一方面肯定了“两山”理念在安吉的实践成果,另一方面也释放了“要始终坚持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推动绿色发展的信号”。

党的十九大提出,要推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浙中致力于打好九场攻坚战中的“生态环境保卫战”,忠实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决力打造独具特色、别有韵味的浙中大花园。如何打好这一仗?浙中应该立足自身特色,“打好文化这张牌”,将生态文化优势转化为经济发展的优势,从而实现生态治理效能的转化。

一、“两山”理念视域下生态治理效能含义

(一)“两山”理念核心要义与价值目标

理解“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关键在于理解这二者的辩证统一关系。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不是“鱼与熊掌”,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发展也并非矛盾对立。发展经济不能对资源和生态环境竭泽而渔,生态环境保护也不是舍弃经济发展而缘木求鱼,要坚持在发展中保护、在保护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使绿水青山产生巨大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

(二)“两山”理念路径下的生态治理效能含义

1.生态治理效能是实现经济、社会、文化三者融合、高质量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把生态环境保护和发展对立起来是不全面的。“强调发展不能破坏生态环境是对的,但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不敢迈出发展步伐时就有点绝对化了”。这就揭示出了生态治理应当坚持的原则,既不能“竭泽而渔”,也不能“缘木求鱼”。

“两山”理念是习近平总书记绿色发展理念的重要内容,绿色发展理念坚持经济高质量发展和环境保护两条底线,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三生融合”发展模式。“两山”理念路径下的生态治理效能也要坚持经济、社会、文化三者融合发展,走生态治理高质量发展的路子。

2.生态文化是生态治理的重要内容和重要支撑,也是将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中间桥梁

学术界对生态文化也有不同的看法。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余谋昌坚信:生态文化是在自然、人文、科学文化之后又一全新的文化模式。也有学者认为,就生态文化内容而言,生态哲学、生态理论、生态教育等都隶属于其范畴,他们相互作用融合,一起组建了生态文化机制。构建生态文明的基础前提是生态文化,促进人类形成稳固的环保思维是生态文化的核心宗旨,着力于从理念入手重新思考和定位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问题。

其中,文化是重要途径。生态文化资源是一个地区特有的生态优势,如何将现有的生态文化资源加以整合、开发和利用,打造地域特色生态文化品牌,实现业态、文态与生态的有机统一,是一个地区生态治理必须关注的重要课题。

二、浙中生态治理实践中的生态文化意蕴

浙中山川秀艳,人杰地灵,浙中的奇秀山水吸引了无数文人雅士。浙中拥有1800多年历史和灿烂文化,市域有5处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20多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浙中物华天宝,名人辈出,如,骆宾王、贯林、宗泽、吕祖谦、陈亮等。近现代,有何炳松、陈望道、冯雪峰、艾青等。浙中富有悠久的历史潮流和深厚的民族文化教育底蕴,又有地方个性,诗词戏曲,辈出杰作;文章书画,代有名家。浙中戏曲源远流长,婺剧是浙中文化艺术中的奇葩。

(一)要充分挖掘、利用和保护浙中生态廊道沿线的历史文化资源与名人故居

浙中地区拥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优势,应该深度开发浙中生态廊道沿线具有丰富的地域文化资源,拥有颜乌葬父的历史典故,古代著名诗人骆宾王,历史名人宗泽、戚继光,党史名人冯雪峰、陈望道、吴晗等。对于这些历史名人资源,文旅等部门应该加强对它们的修缮、保护和开发,加强各级文保单位、文保点等不可移动文物的保护和合理利用,修编融合全国重点文保单位和部分省级文保单位的专项文物保护规划,严格规定文保单位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的工程项目管理,确保文物安全、风貌协调。全面开展市域内历史建筑调查摸底,对于有传统历史、时代印记、文化标志、人文故事的乡土建筑实施有针对性保护,传承展示历史印迹和文化脉络。

(二)要保护、传承、发展乡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

坚持乡村物质遗产与非物质遗产保护并重,全面挖掘、整理和记载历史文化村落里的生态人居、经济社会、制度习俗、传统工艺、人物传记等文化遗存。在当前的美丽乡村建设中,各县市已经对古村落进行了有效的保护,但是,从当前情况看,我们没有很好地利用好这些文化资源,仅仅只是做到了保护,在发展方面,还未能将其实现产业化。如,义乌市义亭镇缸窑村,该村的烧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朝,直至2005年才因各方面的因素停止烧窑。村内保留了很好的烧窑文化传承和历史。但是,目前这种独特的缸窑文化正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因而,如何将优秀的特色的地方文化传承下去,是必须思考的现实问题。文化产业的最大优势在于唯一性,不可复制性,为免于优秀文化遗产失传,文化产业化是一条可持续的发展路径。

(三)要善于将优秀城市文化基因融入生态文化建设

浙中9个县市(区),每个县市特色各异,义乌以商立名,浦江人文特色明显,磐安着力打造生态旅游品牌,东阳横店文化产业优势突出。每个城市都应立足自身特色,打造具有本地特色品牌的文化产品。

从文化的产生和传播来看,生态文化具有一定的地区特征。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间的政治、经济、历史及社会的发展水平也不尽相同、千差万别,这就造成了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阶段的生态文化的多元化。

义乌“商”字突出,义乌人具有敢闯敢冒的品质,从事商贸业历史悠久,形成了独特的商业文明。这一商业文明主张“农商皆本、重利致富”“以义取利,义在利先”“敢冒敢闯,勇于作为”。义乌创造的商业文明,首先是继承义乌的优良传统和发扬义乌优秀的传统文化。义乌发达的商业文明的底蕴,恰恰是传统商业文化的尊重和继承。回望义乌两千多年的商业文明史,义乌就是在保存和继承“穷则思变、农商皆重、内外相合、耕读包容、义利共举、刚正勇为”的文化传统。改革开放以来,义乌的经济社会发展政策随着时代的发展而有不同的改进,但“兴商建市”这一战略的核心,没有丝毫动摇,就是对传统商业文化的持续尊重和继承发扬。基于此,深入挖掘“商业文明”,可以扩大城市生态文化的内涵,为城市经济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支持。

三、以生态文化产业发展助力生态治理效能转化的路径

(一)开发生态文化产品,让生态形成产业链

十九大报告中提到,“我们要建设的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既要创造更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优质生态产品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优质的生态产品不仅仅是生态环境,也可以是人类衣食住行中的方方面面产品。其中,旅游文创产品是旅游经济和文化创意产业迅速发展背景下的产物,它的属性包含旅游纪念品与文化创意产品。

一是深度开发以义乌红糖、南蜜枣、火腿、丹溪酒等为代表的传统特色美食,对其进行合理的文化包装,形成系列旅游产品。以红糖为例,义乌红糖是红糖中的上品,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地域文化特色,已成为义乌的一张“金名片”。要实现红糖产业高质量发展,形成特色文化产业链,应当挖掘义乌红糖的文化渊源、独特品质,以此提升义乌红糖的品牌价值。同时,应当充分发挥国家化城市的优势,拓宽商业渠道。

二是要让秀山丽水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创建“生态、生产、生活”有机融合的生态综合体。生态文化产品包括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做强做大生态文化产业,应该将有形的产品和无形的服务有机结合。根据浙中各县市特色,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吸收生态廊道沿线的辐射效应,通过纵横联系,或建新链条、或补足链条、或拉长链条、或延伸链条,从而把产业链的触角延伸到餐饮、休闲、娱乐、旅游、文化等各个行业,提高本地区建设项目及产业化的集聚、配套、融合发展综合实力。

(二)盘活特色文化资源,实现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

文化资源资本化是指文化资源向文化资本的转化,是将文化资源通过有效的开发与市场化运作,突出其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进一步凸显文化资源的潜在经济优势,发挥文化资源作用。结合浙中生态文化资源优势,实现特色文化资源资本化运作的路径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以“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创建为契机,加大旅游资源的开发和建设力度。近年来,浙中大力开展“浙江省生态文化基地”创建工作,力求深入挖掘自然资源和人文资源,目前,浙中省级生态文化基地有35个。2019年,浙中新增了10个生态文化基地,包括行政村、林场、企业、湿地公园四类。浙中可利用这一契机,加强对浙中地域内旅游资源开发和建设。目前,乡村旅游火热,以义乌为代表,近年来义乌以“全域旅游”为发展目标,涌现出大陈镇马畈村、上溪镇上塘村等一批示范村,义乌可搭乘全市上下正在掀起美丽乡村建设和全域旅游发展热潮的顺风车,在全市大力开展“十条美丽乡村精品线”建设主题背景下,合理、有效地实现旅游资源的整合、开发。

其次,构建非遗传承新范式,提高传承的有效性。浙中地域范围内特色文化资源丰富,有戏剧、曲艺、技艺、医药、民俗等。地方戏剧婺剧延续了上千年历史;地方曲艺以道情为代表;传统美术包括了东阳木雕、东阳竹雕、兰溪面塑;传统技艺有浙中火腿腌制技艺、浙中酥饼传统制作技艺、婺州窑陶瓷烧制技艺、诸葛村古村落营造技艺、义乌红糖制作技艺、浦江梨膏制作技艺等;传统医药包括义乌的朱丹溪中医药文化、永康的中药水丸制作技艺、武义的传统畲族医药文化,民俗文化以汤溪传统饮食文化、游览亭陈氏孝文化、义乌鸡毛换糖文化、浦江迎会、磐安大祭马等。

与物质文化遗产相比,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和延续堪称“易碎品”,更容易出现传承链中断,某些领域或项目往往不经意就会消失于历史的烟尘之中。对此,如何将这些传统的技艺、民俗等文化资源以更易被现代人接受的审美方式和设计理念,让这些昔日远离城市生活和公众视野的传统工艺品以耳目一新的方式重新走进现代生活,让现代人喜爱并接受。第一,政府相关部门可以通过定期举办传统工艺培训,培养工艺品制作人群,如通过传统工艺品制作小组来推动成立更加规范的传统公益培养组织,借此培养高素质的传统工艺非遗人才。第二,校企合作开发传统手工技艺课程。要通过广泛而深入的社会调研,结合传统工艺产品的生产过程、行业企业需求变化以及学生真正需求,使技术经验上升到技术理论知识,使其转换成学校课程。

(三)走集群化产业创新路子,全方位加大旅游资源整合

产业集群概念最早是由美国著名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提出,他认为产业集群是指在特定领域中以一个主导产业为核心集聚大量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其成员能够通过协同作用产生比较竞争优势的一种现象。旅游产业集群是指旅游活动的地理集中,围绕旅游核心吸引物形成的旅游价值链。

就浙中地区而言,首先,要明确产业发展思路。根据浙中旅游资源和旅游产业的特点,可以按照点、线、面的思路推进旅游产业集群的打造,如,按照优质景区浙中双龙洞、义乌双林寺、磐安民宿等丰富旅游业态,打造旅游综合体,实现旅游产业的节点集聚。其次,出台协作创新的产业发展政策。旅游产业创新靠个别企业单打独斗是无法实现的,要加强旅游企业与企业、旅游企业与高校、科研单位、政府等联合行动,发挥各自优势,实现产业创新和业态升级。由政府出台强有力的政策,可以推动旅游产业协作创新,实现旅游产业高效发展。再次,打造区域旅游产业大品牌。浙中坐拥大量优质旅游资源,但是品牌知名度却不高,这也是当前浙中生态旅游发展的短板。要运用自媒体和博览会等新兴媒介,推动浙中旅游目的地形象宣传。同时,建立企业、政府和区域联盟,通过协作共同体打造生态文化品牌。如,按年度举办精品民宿评选、乡村美食节等活动,为经营者提供展示、宣传、交流的平台,以典型示范带动乡旅产业提升发展,不断扩大产业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培育新兴数字产业,打造“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的经济综合体

数字经济正在日益成为社会转型升级的重要驱动力,尤其在助农、兴农方面,已经成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近年来,数字农业、数字+旅游等新形式涌现,甚至有专家指出,农村电商成了乡村振兴的“标配”。浙中地域范围内生态资源丰富,如何让百姓更快地享受生态田园的生态畅意,让百姓吃上生态食品,让农产品真正走出园地。可以尝试打造“互联网+生态农业综合体+农产品电商”发展模式,有效解决这一问题。

互联网+农业电商平台是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互联网技术,整合金融、物流等各类社会资源,实现农业产业链去中间化,提升生产流通效率的新型农业平台。如义乌,在全域旅游发展背景下,可以充分发挥义乌电商发达优势,将相应农产品通过新兴的“网红+直播”方式,通过主播带货来助农。同时,利用大数据优势,可结合当地地理条件及资源优势,建立生态农业综合体,为都市新农人提供体验蔬菜种植、生长过程,品尝自己亲手种植、采摘劳动成果,对孩子起到科普教育的作用。通过“互联网+生态资源”模式,可以有效解决当地农产品流通难、食品安全及带动创业就业等问题,为传统农业向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走出一条生态环保、互联互通、融合共享的可持续发展的现代生态农业之路。

郑加莉

2020-08-20 ——基于文化产业发展背景的分析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3141.html 1 3 “两山”理念视域下 浙中生态文化意蕴及价值实现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