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昨日一大早,苏溪镇月白塘公交车站,87岁的高升土老人带着水桶、毛巾来到这里擦凳子、除灰尘。这件事,老人已经坚持了4个多月了。每隔一天,他都会来到公交车站打扫卫生,炎炎夏日也如此。
据悉,自开展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以来,新时代文明实践新风吹拂商城大地,激发了广大市民争当新时代文明实践者的热情。
文明新风入集市,菜篮子更清爽
“一蔬一饭皆生活,三餐四季显文明。在舒适、敞亮、整洁、卫生的环境中装满菜篮子,是每一个市民的期待!”义乌市场发展集团正在践行每一个义乌市民的期盼。
“网格员,192号摊位已打扫干净”“收到,可以收摊”……
每天下午6点左右,新马路菜市场的30多个“党建+单元”微信群里,消息声此起彼伏,市场经营户们在微信群里上传自家摊位清扫后的照片,等待网格员检查后收摊。自“收摊制”实施以来,市场经营户收摊前都会自觉整理清扫自家摊位,变“被动监督”为“主动打扫”,市场卫生状况也得到极大改善。
为有效解决市场垃圾分类难题,市场中心下属词林菜市场率先摸索出“大桶套小桶”定时上门垃圾收集方式,大桶装易腐垃圾,小桶装其他垃圾,一步到位完成分拣工作,大大提高垃圾分类效率和准确率。目前,该方式已在公司下属及托管的60多家集贸市场推广试行。
在市场内设置巡更点、规范巡更路线,市场网格员每次检查完成后进行巡更器验证,这是稠关菜市场试行的“巡更制”,以此规范市场管理人员日常巡查工作;在各集贸市场开展“三正三反”及最佳片区评选工作,营造“人人争先”的创建氛围;根据义乌市集贸市场文明创建28条标准,每月评选“商品摆放最美商位”6家,颁发旗帜和奖金,以点带面,规范经营户经营行为,提升市场整体环境。
文明新风入农户,乡村更和谐
每逢农历“二、五、八”的早晨5点30分—6点30分,城西街道何斯路村内,“斯路晨读”在鸟鸣声中准时登场,近百位村民聚在一起,开展晨读活动。据悉,斯路晨读班自2018年4月开办以来,已有近20000人次参加。
一支话筒、一个音响加三尺讲台,看似简单的“斯路晨读”,却让文明的好声音“飞入”村民心中。走在村里,村民之间笑脸相迎,谈笑风生,淳朴的气息扑面而来。
每次晨读过后,学员都会在村里的食堂领取一份免费早餐。起初,村里准备了10万元费用作为早餐支出。可两年来,这笔费用却原封不动地放在那里。“早餐都是由村民们众筹而来。”村支部书记何允辉说出了其中的秘密。
何允忠,每次晨读前默默地打扫广场上的垃圾;刘有才为晨读班赞助了1200元;王晶兰把自家的老物件捐赠给了村文化礼堂;龚兰妹,捐赠给养老中心16斤鸡蛋……类似好故事数不胜数。就连他们的儿女也被耳濡目染,纷纷为村里的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这早已成为何斯路村一道文明新风尚。
像何斯路村这样的村庄,在义乌还有很多。
文明新风入民心,处处新风尚
一到傍晚,只要有空闲,佛堂镇倍磊村村民陈大爷与村里的锣鼓班一起,在村文化礼堂内有模有样地排练着乐曲,吸引了不少村民驻足。玩乐器是陈大爷年轻时的爱好,现在生活好了,他找到了一帮与他志同道合的伙伴,每到村里举行活动的时候,就一起为村民们表演节目,赢得了乡亲们的交口称赞。
从2015年开始,每年桃子成熟季节,佛堂镇云山村六旬老人王大爷就赶着往佛堂派出所“送礼”,至今已有6年。虽然派出所警员换了一批又一批,但淳朴憨厚的他每年都惦记着送桃子的事。“感谢他们哪,每到桃子熟的时候,他们就会来保护果园,没有小偷,我就能放心种桃了。”王大爷说。
据悉,为提升居民文明素质,让文明新风落地生根,我市通过14个镇街文明实践所、540个社区(村)文明实践站和158个文明实践点,积极发挥1297支社区(村)服务小队作用,拓展各种渠道,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以点带面,形成人人参与文明城市创建的良好氛围,新时代文明新风渐入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