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驿站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③

青少年沉迷网络,这“锅”谁来背?

专家建议:看见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图片来自网络

▢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我的孩子沉迷于网络,网络断了,试图没收手机,但仍无济于事,已经谈崩了,该怎么修复关系?”

“我家的孩子现在很叛逆,只要是你说的,他就和你反着来,你说他几句,就和你放狠话,头疼。”

“每天因为玩游戏的事,在家和孩子斗智斗勇,这种情况该怎么解决?”

……

每到暑假,这样的“亲子大战”在不少家庭上演。在这场大人与小孩关于网络的对峙中,互不理解的双方最终闹得很不愉快。

“孩子沉迷网络的行为,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惠芳表示,家长不妨通过网络游戏,发现孩子的需求点,帮助孩子在现实生活中找到乐趣、成就感和获得感。帮助孩子戒掉“网瘾”,“疏”显然比“堵”更重要,尤其是处于青春期的孩子,普遍比较“叛逆”,切忌因噎废食。

〖走访调查〗

网络游戏风靡学生群体

连日来,记者随机走访了市区几家网咖、奶茶店看到,坐在这里的大都是些青少年,通过了解得知,有不少是在外地读大学,现在放假回家的大学生,其中也不乏一些中学生。

这些学生都偏爱一款叫《王者荣耀》的网络游戏。大学在校生小王表示,暑假回到家后第一个想法就是约上几个朋友出来网吧打游戏,因为大家长期都在不同的城市念书,唯一经常沟通的“桥梁”就是《王者荣耀》,现在回到家后,大家经常做的活动就是聚在一起打打游戏,吃吃饭。放假期间每天玩游戏可达10小时以上,用他的话来说就是,“除了吃饭睡觉,都想玩游戏。”

在一家奶茶店,几个学生的谈话吸引了记者的注意。

“我跟你们说,我昨天杀了好几个人,差点就吃鸡了,结果被人用平底锅给敲死了!”

“你这算什么,我那天看到个大神,你们知道他怎么死的吗?他下车的时候摔死了!”

“哈哈哈……”

学生热议的是一款吃鸡游戏,玩家胜利俗称“吃鸡”。“那你们玩游戏,有时间写作业吗?”记者跟几个孩子聊了起来。

“当然没有啊,抄同学的呗。”一个年龄稍长的孩子满脸不在乎。记者追问,“那你爸妈不会教训你吗?”

“他们那么忙,哪有时间管我,最多骂我两句,就又去忙了。”孩子边回复,边熟练地操控着手机。

环顾四周,越来越多的青少年正沉浸在网络的虚拟空间里。很多父母觉得孩子沉迷网络都是“网游”惹的祸,但是,仅仅是因为游戏吗?

“实际上,沉迷网游的孩子一般都是在现实生活中缺乏价值的认同感,在家庭中长期被控制被安排,生活中不能主宰,而网络虚拟世界恰恰能够满足他这种心理需要。”义乌市宾王中学的心理老师贾斌芳介绍,一些游戏在开发的时候有很多的心理专家参与,他们比父母亲更了解你的孩子,专家会设计一些非常及时的成就体系,让孩子在玩游戏的过程中体会到更多的成就感和主宰感,所以才会让孩子乐此不疲。

贾斌芳说,目前,学校正在开发的智慧课堂教学,希望通过游戏跟学习结合的方式,把孩子的兴趣转移到学习上来,让孩子在学习中体会到成就感。

〖家长苦恼〗

孩子迷恋游戏怎么办?

“我已经答应儿子,让他做完作业就能玩一会电脑了,但为什么他玩起来就刹不住车,有时候甚至像走火入魔了一样?”“君子协定”无效,成了很多家长共同的困惑。赵先生的儿子就读于市区某中学,迷恋网络游戏无法自拔,上学期期末考试三门功课亮起了红灯。

这个暑假,赵先生帮儿子制定了一个学习计划,让孩子签字按计划执行。前两天孩子表现还可以,但到后面就不按计划进行,迅速做完作业只为了玩游戏。

同样感到困惑和焦虑的还有王女士,她的儿子正在读高一。“如果我们不让他碰电脑,他就会脾气暴躁大吵大闹,有时候甚至摔门离去。”王女士说,儿子和自己也保证会改正,但似乎无法控制自己。

王女士回忆,孩子在初中的时候成绩还可以,但上了重点高中之后在学习上受到了挫折,就此迷上了网络游戏,成绩不断下降。她和丈夫也尝试控制孩子玩游戏时间、帮孩子找辅导老师,但反而导致孩子对王女士更为反感。王女士一家很烦恼,无论是好言相劝还是威逼利诱,孩子就是不领情。

作为家长,必定是十分关注孩子的成长动向。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一些家长发现孩子沉迷网络游戏后,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比如市民郑先生,女儿性格比较内向,担心女儿宅家“泡”在网络中,每年暑假都会安排旅游探亲等活动。“总之不能让她在家闲着,不然她闲着无聊就会去打游戏。”

〖孩子心声〗

网络世界是我们的“避难所”

俊超(化名)是一名初中生,在校被同学们戏称为“睡神”,各科课堂上都能看到俊超的睡姿。父母责备俊超是因为“上课听不懂,作业不会做”而打瞌睡。俊超说自己也不想睡,可一上课自己就犯困。

在同学中,俊超网络游戏打得最好。父母却与俊超因游戏的事天天争吵。俊超的父母觉得俊超不懂事,责备俊超说:“游戏打得再好有什么用?能当饭吃还是换钱用?”俊超据理力争,说:“要是打游戏都不行了,我还怎么在班里待?我只在打游戏上有天赋,再不行就去当个职业赛手挣钱。”

与俊超不同,同一年级的小亚(化名)一直是父母和老师眼中的乖乖女。在家里房子征迁时,小亚得知和自己住在一起的父母已离婚,这件事对她的打击很深。

当天晚上,她没有向父母提这件事,因为她能预料父母的回答:“爸妈的事小孩子别多管,管好你的学习。”父母的争吵、貌合神离,甚至离婚,小亚觉得自己确实都管不了。爸爸负责接送小亚上下学,利用自己的资源为小亚创造各种学习机会和发展特长的机会;妈妈照顾小亚的日常生活。夫妻两人似乎合作得天衣无缝,而小亚的情绪却起伏不定。

小亚曾多次发生自残的行为,后来慢慢陷入了网络游戏中。父母在家里唯一“战线统一”的时候,就是劝导小亚:“爸妈都是为了你,你就不能为自己负责,不玩游戏了?”小亚却愤怒地喊叫:“你们哪有为了我,你们只在乎成绩,在乎你们的面子,我就不学!”

在俊超和小亚的家庭中,父母的关注点都只在孩子的学习和分数上,忽视了孩子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处于困境中的俊超无意识地用玩网络游戏为自己挣回了面子,证明了自己的价值,用睡觉回避学习成绩落后带来的痛苦;小亚因与父母没有良好的情感联结,对家庭失去了归属感,由此产生了逆反的心理。网络中的虚拟世界,一定程度上成为了他们的“避难所”。

〖专家说法〗

沉迷网络游戏与亲子关系密切相关

家长和孩子为了网络游戏产生冲突,孩子要上网,家长就断网、没收手机,于是双方玩起了猫和老鼠的游戏,有时候甚至发生冲突,更可怕的是,孩子得不到满足,一言不合就自残,一声不响就跳楼,给家庭带来无法愈合的伤痛。对此,市精神卫生中心主任医师张惠芳表示,沉迷网络游戏是孩子因内心渴望或某种心理需求未被满足而选择的行为方式,这种行为方式的形成,与家长不良的养育方式或缺乏支持性的家庭环境密切相关。

家长想要帮助孩子摆脱网络游戏,首先要透过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行为看见他们渴求满足的心理需求。张惠芳坦言,就前来门诊就诊的孩子来说,大部分孩子没有手机成瘾,主要是情绪问题,追其根本,还是家庭问题。“如果单纯是因为家长工作忙,手机游戏‘部分替代’了家长的陪伴作用,通过玩游戏或者手机作为一种沟通联络的工具以提高学习查阅知识的一种手段,家长可以在有效的监督下使用手机。”张惠芳说,但是家长需要注意,初中生学习压力大,自觉性及自控力不足,应当根据家庭状况及孩子特点做好约定和监督。

与此同时,父母需要多倾听、理解他们,看见他们渴望而未被满足的心理需求,检视、调整自己的养育方式、婚姻关系,做最好的自己,为孩子创设健康的成长环境,滋养孩子的心灵,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当孩子的心理需求被家长看见、珍视,家长成为孩子心理需求的满足者、理解者和支持者时,孩子沉迷网络游戏的心理循环模式才会被打破,孩子内在的自我肯定会增多,价值感会增强,也就有了改变行为的动力。

张惠芳建议,家长忙于提高家庭物质财富,忙于自己的事业是很重要,照料孩子、陪伴孩子成长也很重要,父母是其他人不能替代的,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陪伴缺失是金钱买不回来的,时间也不能回放,孩子的心门会关闭。家长要多关注孩子的心理想法,引导他们,做他们的朋友,千万不要被“网络”替代了父母,平时也要注重提高孩子的受挫能力,鼓励孩子与社会发生联系。如果孩子沉迷玩手机,不愿与家长沟通或者与家长沟通过程中冲突不断,影响学习或者人际关系、情绪出现问题,这时候可以建议孩子找学校心理咨询师,问题严重的可以到医院寻求心理专家或精神科医生的帮助。

2020-08-01 专家建议:看见孩子沉迷网络游戏背后的心理需求 ■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系列报道③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2254.html 1 3 青少年沉迷网络,这“锅”谁来背?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