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余依萍 文/摄
一望无际的稻田里,稻株细密有致,稻穗微微低下了头,智慧农机在田野上“大显身手”……近日,义亭镇上宅村的稻田里,一曲曲“田园交响乐”,弹奏出农民满满的获得感。浙江省优秀种粮大户、金华市劳动模范楼国三便是这片稻田的承包者。
楼国三认为自己很幸运。义乌是农业“标准地”改革的先行地,他亲身经历了“标准地”改革向农业领域深化,见证了农业生产翻天覆地的变化。
农业改革,给种植业装上“加速器”
踏进稻田里,楼国三摘了一株水稻让记者仔细瞧。“看看,通过测土配方施肥等科学管理措施,稻谷颗粒分明,密而大,长势还不错,初步测算亩产可达460公斤。”说到这里,楼国三一脸的喜悦。
楼国三出生于义亭镇一个农民家庭,父亲是远近闻名的种粮大户。从小在田里滚爬的楼国三,怀着对田野的情怀,大学毕业后,毅然决定回归农村,子承父业,耕耘希望的田野。与父辈不同的是,掌握科学知识的楼国三,立志做一个现代农民,不但自己要种出水平,更要带动一片。
然而,在推行农业“标准地”改革前,楼国三主要是向村民流转土地,不仅承包年限短,流转的土地也较分散,机械化操作成本高。“有时在一个村承包20亩土地,需要跟20户甚至30户村民签承租合同,费时又费力。”他坦言,插秧式的土地流转极大制约了企业的发展。
为有效破解农业产业管理粗放、亩产效益低等问题,去年3月份,义乌率先在全国启动农业“标准地”改革试点工作,分类管控和发展利用耕地,推动现代农业高质量、可持续发展,并制定了农业“标准地”“一三五七”规则体系。
敢“吃螃蟹”的人,总能先尝到甜头。同年4月4日,楼国三签下佛堂镇龙溪村农业“标准地”项目,共计934亩,其中二类标准地506亩,三类标准地428亩,以种植水稻作物为主,选用了早稻“金早239”、晚稻“甬优1540”两个良种,总投资501.4万元。至此,楼国三从“多点开花”的土地流转模式转变为集中连片流转,从与多户村民签承租合同转变为只需与镇(街道)一家签订流转合同和投资建设协议书,土地承包期限延长至10年。楼国三说,今年他在义亭镇上宅村和佛堂镇龙溪村共计扩大了1000多亩种植面积,在婺城区也种植了5100多亩的早稻。
从“种田保姆”到“草根银行”
人家爱往城里跑,而楼国三却喜欢待在农村,这一干就是20多年。
怀着浓浓的土地情结,楼国三组建了义乌市健源水稻专业合作社,除了做精做优合作社外,还积极发挥大户带动作用,为周边农户提供水稻生产、加工、销售及相关技术培训和咨询“一条龙”保姆式服务,被民众亲切地称为“种田保姆”。
“上宅村早稻种植面积有260多亩,4台收割机同时作业,一天便能完成收割任务。”土地集中连片后,楼国三认识到,要发展大面积水稻种植,必须靠现代农机。因此,他引入大型农业设备、机械设备,成为义乌第一批机械化耕作的农民。
为了当好“种田保姆”,楼国三率先在全省成立农机、粮食专业合作联社——义乌市义和粮食机械化专业合作社联合社,从耕作、育秧、播种、植保到收割,提供全程机械化、规范化操作。联合社的成立,让广大农户从“单兵作战”变为“抱团取暖”,实现资源共享,有效降低农户的种粮成本,经济效益大幅提升。
2015年6月,楼国三牵头成立了义乌市义粮资金互助会,并担任会长。创建以来,帮助解决会员资金短缺问题105次,累计帮扶互助金2000多万元,义粮资金互助会成为农户口口相传的“草根银行”。谈起义粮资金互助会,种粮大户冯向伟连连夸赞:“多亏有了互助会,解了我的燃眉之急。”原来,受疫情影响,冯向伟经营的“道合家庭农场”资金周转遇到困难。在互助会的帮助下,他成功获批农商银行贷款200万元。
“稻”梦空间,助推休闲农业发展
这段时间,一幅主题为“美丽田园”的彩色“稻田画”在西田稻香园前亮相,成为一道美丽风景。
以农田为“纸”、水稻为“墨”,借助无人机从空中俯瞰这幅“稻田画”,两只大熊猫形象的吉祥物跃然田间、栩栩如生,“美丽田园”四个大字映入眼帘。在保留乡村景观特色的同时,楼国三致力将稻香园打造成为集生态、观光、游玩、体验为一体的综合农业园,让城里人有了回归乡野、体验农耕文化的去处,更让周边村民实实在在受益。这里,也是楼国三的“稻”梦空间。
“彩色水稻采用的是优质竹稻谷品种,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而且能给村民带来经济效益。”土地承包期限延长后,楼国三甩开膀子精心耕耘,西田村饱受诟病的“猪舍”,摇身一变成为周边村民散步休闲的“大花园”,还被评为义乌市“最美田园”、金华市生态廊道建设农旅融合示范基地。值得一提的是,项目还带动周边农民在“大花园”里就业,为鼓起村民的“钱袋子”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去年秋季,西田村在西田稻香园举办“稻田文化节”,整个文化节期间,吸引游客5.6万人,创收170万元。
今年,借着农业“标准地”改革的东风,楼国三又流转了佛堂镇龙溪村900余亩农业“标准地”项目,种植彩色水稻。不久的将来,那里将出现一个全新的“美丽稻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