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民生

随时伸出援手 托起生命之重

——第三届义乌市道德模范方宏德的故事

方宏德

▢ 全媒体记者 何欣 文/摄

近日,市紧急救援协会会员方宏德原本就偏深的肤色被晒得更黑了,炎炎夏日中,我市夏季治安防控“百日攻坚战”、金华市智慧平安校园建设防溺水工作、义乌防范中小学生溺水等活动中,都有他忙碌的身影。

前不久,市紧急救援协会将防溺水课堂搬进学校的游泳池,通过情景剧表演等体验式互动教学,寓教于乐,与学生探讨进入户外水域、独自野泳、溺水、盲目施救的危险性。方宏德与其他队员一起,在烈日下一遍遍为学生们做演示、讲解原理,给不同年龄段的学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一次“举手之劳” 救下6岁女童

方宏德原本是做家居生意的一名普通商人,两年前的一件事,却让他将防溺水义务普及工作当成了自己业余生活的重心。2018年8月12日下午1时左右,桐庐县芦茨村村民方森的6岁女儿悦悦坐船落水,方森夫妻由于没有急救经验,慌乱之中不知所措。正在附近的方宏德闻讯赶来,立即对孩子进行心肺复苏、人工呼吸。在他的正确施救下,悦悦成功得救。从此,这位“义乌勇士”救人不留名的义举,成为芦茨村的一桩美谈。

方宏德回忆起这件事时,只是轻描淡写地以“举手之劳”四个字代替。但他经历这件事后,不愿再看到有溺水事件发生,就利用业余时间积极投入防溺水宣传工作中。在上个月的防溺水课堂进校园活动中,方宏德与其他队员一起,教给孩子们一些溺水时的自救技能,比如“水母漂”、仰漂、抽筋自救、衣服裤子自救法等。他们希望,这些实用课程能更好地引导与帮助学生们掌握紧急情况下自救和施救的正确方法。

另外,他还特意向学生们强调,未成年人特别是小学生不可参与救援,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可以采取非接触性救援方式。在课堂上,队员们给学生示范了竹竿救援、自制绳包救援等安全施救方法,并让孩子们通过小组竞赛进行实操练习。

从互助者到紧急救援专业队员

今年54岁的方宏德有着十分丰富的户外运动经验,体能一点也不输给年轻人。他说:“平日里,一段时间不爬山、不游泳,我就会浑身不自在。”2014年,与方宏德一起的登山爱好者中有人提议,针对上山后走丢的朋友,可以成立一个互助小组,大家可以相互联系和帮助。就这样,互助小组的成员越来越多,渐渐形成了一定规模。一年后,市红十字会主动联系上该小组骨干成员,引入了许多专业救援技能培训,该互助组织也正式成为现在的义乌市紧急救援协会。

2015年以后,方宏德与其他队员一起学习了许多技能,比如心肺复苏、山上如何搬运伤员、下水救援、地震后的救援等等。在紧急救援的微信群里,包括方宏德在内的救援队员总是一呼百应,哪里有紧急情况,微信群里一发定位,一批队员就会在半小时内迅速赶到现场。

今年新冠疫情期间,一天上午10点,方宏德正在与客户线上沟通,突然收到一条群里的微信,说苏溪镇杜村有一个小男孩上山后失踪,于是,他跟客户说明情况后,马上就从家里出发,20分钟内赶到现场。当天天气炎热,方宏德与其他队员一起分头寻找,一直到傍晚时分,还是不见男孩的踪影。这时,突然有人在微信群里发出消息,说男孩被找到了,大家悬着的那颗心才放下。他们忙碌奔波,出了一身汗,却没有一句怨言。

方宏德说,他十分喜欢市紧急救援协会的团队作战风格,在大自然面前,个人的力量十分渺小,但人多力量大,只要大家及时伸出援手,就能最大可能地托起生命之重。

2020-07-27 ——第三届义乌市道德模范方宏德的故事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32003.html 1 3 随时伸出援手 托起生命之重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