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谭祉潇 傅柏琳
本报讯 北苑街道建设社区园丁新村有一张“垃圾分类荣辱榜”,红黄绿三色小旗鲜明显示了小区内所有住户垃圾分类的情况:挂红旗是分类达标家庭,挂绿旗是分类基本达标家庭,未分类家庭则会被挂上醒目的黄旗。
2018年7月,园丁新村成为我市城镇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小区。起初,社区工作人员推广垃圾分类政策时,不少居民表示“不太习惯”。如何让住户的垃圾分类意识实现“从0到1”的转变,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建设社区主任施泽涌和同事们动了不少心思,采取多种形式宣传引导大家参与其中:分批召开主题动员会、现场讲解“垃圾去哪了”等相关内容、在居民倒垃圾时进行监督指导……久而久之,发动小区居民自愿参与垃圾分类,并采取更多柔性措施。
在施泽涌的带领下,园丁新村精准分析居住人群,找到一条针对性较强的垃圾分类路子。小区附近集中了幼儿园、小学、中学,仅绣湖中学就有80余名学生住在园丁新村。很快,园丁新村与绣湖中学率先建立合作关系。去年12月,绣湖中学组织各班级生活委员到园丁新村开展第一次垃圾分类活动。“‘垃圾分类荣辱榜’经常更新,有学生看到自己家‘挂’绿旗,很着急,暗下决心要变成红旗。”建设社区的工作人员说,荣辱榜成了监督“神器”,尤其促使辖区学生住户成了垃圾分类生力军,学生做到准确分类,就能带动家庭更好地完成垃圾分类。
从不看垃圾桶上写的是“易腐垃圾”还是“其他垃圾”,最终变成了将各类垃圾分开投放的居民;以前站在颜色不同的垃圾桶前会犹豫不决,转眼成了准确分类的“高手”……在园丁新村,类似变化真实发生了。
2019年以来,北苑街道全域推进垃圾分类,积极打造北苑样板,加快美丽城镇建设。截至目前,已建成“两定四分”点位284个,引进“小牛寻宝”等团队开展专业运维,建立12支垃圾分类专业志愿者队伍,构建全链条、“闭环”化处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