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驿站

从“居家”到“教室”,学生如何调整自己?

▢ 全媒体记者 左翠玉

尽管疫情还在延续,但大部分学子都已经如约返回课堂。从“居家”到“教室”,孩子们适应得怎么样?

“对很多孩子来说,返回课堂,既熟悉又陌生,存在着学校学习方式不适应的问题,甚至有些孩子会出现情绪困扰,如紧张焦虑、沮丧抑郁、脾气暴躁或放任自流等。”“心桥社工”成员、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吕美花老师结合她最近遇到的求助案例进行了分析。

日前,一名初一学子的父亲发来了求助短信:“我女儿小学阶段一直是全优生,我一直对她严格要求,偶有矛盾也很快就化解了。刚进入初中她是班级前三名,后来成绩一步步下滑,降到了十名以后。班主任着急了,我们也很着急,就对她加强教育监管,但她的成绩一直时好时坏。疫情在家的时候,她看着是按部就班学习的,但是情绪很消极,很多事情都没有兴趣,对自己要求降低了。用她自己的话说,就是感觉不舒服,又说不出具体的东西,还说活着没啥意思;她还自己做了诊断,是得了抑郁症。”这位家长无奈地表示,“开学前两天,她突然对学校产生了抗拒心理,虽然好说歹说进了教室,但是老师反映,她学习根本不在状态,这可如何是好呀?”

“其实,这个孩子是产生了沮丧、焦虑等心理问题,父母和老师可以帮助她进行心理调整,来改变这种消极的状态。”吕美花就如何帮助孩子进行心理调整提出了几点建议。

给心灵做个SPA。开学总是喜忧参半的,尤其疫情之后的复课。据了解,复学前,一个班级里有一半以上的学生表示既开心又紧张。开心的是,终于可以回到学校见到老师和小伙伴;紧张的是,担心线上学习没跟上或新学期自己表现得不够好,这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短期压力的表现。如果孩子持续感到情绪不良且无法调节,家长们要鼓励孩子,勇敢与自己信任的家人、朋友、同学、老师倾诉和沟通,必要时寻求心理帮助。

与孩子进行一次认真的对话。利用某个周末的时间,用轻松的方式与孩子交流,看似无意,实则用心设计。这样的对话要富有仪式感,是对一个特殊阶段的终结。对话的内容建议涉及复课的来之不易和复课后的安全防护、学习和生活建议。

总结特殊时期家庭教育的得与失。在疫情期间,很多家长与孩子的亲子关系为“融洽”或“很融洽”,这既是家长们的智慧,也是孩子们的成长。但也有少数家长表示“不太融洽”,这些孩子们更需要学校的引导和帮助。

帮助孩子改变作息,端正学习态度。家长要及时干预,改变孩子的作息,从生活上帮助孩子完全适应“开学”。恢复学习日常作息,早睡早起,不熬夜、不赖床。严格执行上学时的时间表,每天准时完成作业。

饮食上适当给孩子做调整。调整饮食结构,平衡每日的营养摄入,避免出现营养不均衡,消化不良,或者过度发胖等情况。同时,注意让孩子的饮食以清淡为主,减少脂肪的摄入量,少吃油炸食品,把身体状态调整到最佳。

学习心理与学习方式的积极调整。比起作息和饮食的调整,学习心理和学习方式的调整对学生更为困难。线上授课以来,学生对网络、手机、移动设备的使用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依赖,学习的方式也与线下课程完全不同。开学后必须做出调整,可采取“隔离法”,逐步剪断与电子设备的联系。

“当一个人心里的秘密和难过有人和他分担,由此感到温暖、支持和理解时,他就不容易产生绝望。”吕美花老师最后提醒家长,孩子的心灵很脆弱,更需要理解和支持,家长们在关注学习成绩的同时,也应多关注孩子们的心理健康。

2020-04-25 11 11 义乌商报 content_28292.html 1 3 从“居家”到“教室”,学生如何调整自己? /enppropert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