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华青 通讯员 王心怡 文/图
如果有人问,佛堂有哪些好玩的。不少义乌人都会说,最不可错过的是青石板路、古朴悠长的老街,或者是雕花门窗、白墙黑瓦的古民居。不过更加资深的“佛堂通”会推荐,去承载了一代人记忆的老电影院,抑或是沧桑而不失清雅的万善浮桥逛逛,会更不虚此行。但你知道主持建筑设计万善浮桥、佛堂老电影院是谁吗?
他是一位义乌退休建筑师,名字叫作蒋明法。
风劲扬帆“筑”华章
1946年,蒋明法出生在悠悠江水横亘而过的江南小镇——佛堂。水磨青砖,白墙灰瓦,沉淀了古镇的千年风雅,也塑造了他一生的人文情怀和审美追求。
“自小,就对画画非常感兴趣。” 说起绘画,74岁的蒋明法神采飞扬,仿佛又变成了幼时对美术充满热情和向往的孩童。“那时候科技不发达,信息非常少。”十四五岁时,他就从贺天健、钱松嵒、方增先等编写的基础书籍入手,自学中国画。作为农家子弟,蒋明法在艺术道路上的艰辛和寂寞无须言说。
1967年,蒋明法投身佛堂建筑队,即如今的义乌市第二建筑工程公司前身。多年绘画打下的美术功底,成了他最大的优势。
“当时画图都是靠手绘,建筑队跟现在是完全不能比,简直可以说是一穷二白。”队里缺人,蒋明法凭借自己的学识与才干,一肩扛起会计、出纳、采购、仓管、设计等多项工作。没有设计经验,就靠着一本厚厚的《建筑结构设计与计算》自学,不断跌打滚爬,艰难摸索。设计人手不足,就自己招收学徒,一边工作一边培养人才,引领后辈。虽说是工作,但时不时还要蒋明法贴钱。最难的时候,他变卖了父母亲为他结婚置买的大床……真真是筚路蓝缕、白手起家。
正所谓,有同道,百折千回不知苦。在理想信念的感召下,在战友们的共同奋斗下,建筑队日渐步上正轨,接连完成了好几个大工程,其中就包括文化东路17号的佛堂老电影院。
最初,蒋明法对于承接电影院这一重大项目心怀忐忑。因为不同于现代的钢筋混凝土,当时没有钢材指标,基础与承重墙都采用了砖石结构。如果在测算中存在偏差,结构有缺陷,将埋下重大的安全隐患。
为了确保测算无误,蒋明法找到了时任浙江大学土木系主任、浙江设计院院长的严家熺。有感于蒋明法的一片赤诚,严家熺亲自复核了设计数据,并寄来了计算书。结果,基础开挖宽度1.51米和1.5米是蒋明法和严家熺方案数据中唯一不同……良好的设计为接下来的施工打下坚实基础。混凝土桁架结构,跨度21米,没有大型起重机械,蒋明法自制简易起重设备进行吊装作业,不断攻坚克难。最终电影院顺利竣工,在当时引起了轰动。
如果问一问老佛堂人,八十年代的佛堂地标建筑是什么,无一例外答案都是文化东路的老电影院。拾级而上,呈现在眼前的是传统礼堂式的恢宏外观,门廊开阔,装饰考究。光影流转四十年,老电影院见证了古镇的峥嵘岁月与时代变迁。如今经过改造,依然在运转使用。
首战告胜,而后捷报频传。义乌市中医院的病房大楼、义乌市第二人民医院门诊大楼、宾王路的15层小商品办公大楼……一个个令人惊叹的工程项目,是对一路栉风沐雨的建筑师最好的褒奖。1983年,蒋明法出任刚组建的义乌市建筑总公司总经理。
一片冰心在玉壶
灯光,是古镇长夜的主角。数不尽的深夜,佛堂镇建设路95号圆润柔和的主建筑里总有温暖明亮的光线从四楼窗间泻出。这,是蒋明法的办公室。
寒来暑往,数不清的夜晚,他加班至深夜,孤灯独影,伏案而作。怀着“安得广厦千万间”的美好愿景,上下求索,夙兴夜寐,孜孜不倦。
八十年代末,义乌二建承担了又一个大项目——义乌市宾王客运大楼的施工任务。原定地下室开挖施工时,基坑支护全部采用混凝土灌注桩支护方案。蒋明法反复思虑,认为此方案工期长,花费大。凭借20多年的施工经验,他大胆提出了放坡开挖加基底砖墙加砖垛围护,放坡范围表面釆用钢筋网加细石混凝土的护坡方案。经过原设计人员重新计算认可,最终得以采纳。这样一来,不仅节省了数百万工程建设费用,还缩短了工期两个多月。
在蒋明法的带领下,二建先后获得“国家优质工程银质奖”“全国用户满意工程”、浙江省先进建筑企业等等集体荣誉。他也多次被推选为义乌市人大代表,多次当选市优秀企业家、市优秀党员。
一项项荣誉,是对蒋明法迎难而上、呕心沥血、不断求索的专业精神的褒奖,也是对他不忘初心、勇担使命的企业精神和党员本色的最佳诠释。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沐浴着新时代的曙光,作为二建掌舵人的蒋明法,对于如何把握企业发展方向,如何在改革激流中勇立潮头,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在兄弟企业纷纷转型改制时,他做了一个石破天惊的决定:保留二建乡镇集体企业的基因与血脉,所有资产归为集体!
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蒋明法说,在风云激荡、百舸争流的时代,只有让二建融入国有经济的滚滚洪流,才能获得更长远的发展,才能加速自我更新。
这是何等豪迈的气魄,这是何等开阔的胸襟。
丹青不知老将至
在从建筑岗位退休后,蒋明法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绘画中。他描画的对象主要有两个,一是古建筑,二是山水。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
乌伤人杰地灵,流风余韵,上溪的黄山八面厅、佛堂的倍磊义性堂、塘下洋全园、倍磊敦厚堂等等精美的古建筑,是悠悠岁月为这块钟灵毓秀之地积淀的深厚历史底蕴,经历时光荏苒后越发显得弥足珍贵。
而蒋明法从小深受青瓦白壁、古朴典雅的江南民居审美熏陶,又在建筑行业浸淫几十载,对古建之美的追寻已经成为一种信仰,熔铸进他的灵魂最深处。1989年,恰逢中国传统民居建筑会议在义乌召开,建筑界的专家学者齐聚义乌,参观传统民居,研讨学术问题。
而在此之前,作为东道主的蒋明法,已经花费半年时间奔走于义乌各地的传统民居,收集资料、测绘数据,画出并提交义乌稀有的典型民居的平面图、剖面图、立面图、透视图。论文还被国家一级学术期刊《建筑学报》刊登,一下子让义乌传统古建筑声名远播。
此后30载,蒋明法追寻古建筑的脚步从未停止,不为名利,不辞辛苦,只为心中那一片赤诚与热爱。立德立言,无问西东。也许正是因为多年来对古建筑细致入微的观察与研究,所以他设计的万善浮桥、佛堂商品住宅清韵里才能如此古韵悠然。
如果说古建筑是他职业工作的延续,而山水画,则是他迟到了半生的梦想。
“我是一名建筑师,一辈子与建筑打交道。中国画只是业余,却是我少年的梦想。命运没有让我成为画家,而且连业余也没攀上。建筑设计几乎占去了我全部的白天与黑夜,只有偶尔的几个节假日可以忙里偷闲用在书画上。”蒋明法说,从建筑岗位退休后,他终于可以把所有的精力投入到山水画的写生与创作中。
且放白鹿青崖间,须行即骑访名山。
携一二至交,驾车踏遍华东诸省的名山胜水。半写青山半写心,奇峰峭壁,老树飞泉,山水之清绝秀丽,让他情思激荡,不画不畅。
在2010年,蒋明法将平时所绘画稿整理付梓,了却心中夙愿。相信这对蒋明法来说,只是一个开始,云山苍苍,江水泱泱;先生之风,山高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