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全媒体记者 何欣 林晓燕 王佳丽
足不出户,也知天下事。在互联网时代,市民获取知识的途径越来越丰富,即使不出门,在家里也能充电学习。疫情期间,不仅教育机构推出了“云课堂”,还有许多企业和媒体也纷纷加入传播知识的行列。
家里的生活用品一拼凑,就能做成一个有趣的小实验;只要一部手机,就能开辟新的职业技能;打开电脑,就能学习生活中常用的法律知识……“云学习”,已成为许多市民提升自我的新“姿势”,对于许多人来说,宅家时间成了一段快乐丰富的好时光。
空中课堂
发现生活中的小乐趣
“今天的实验好好玩!”每天吃完晚饭后的时光,是上小学二年级的暖暖最开心的时间。只需要一个空塑料瓶和一个乒乓球,再加点水,一个生动的小实验就可以动手做了。而这个时候爸爸妈妈也会陪在身边一起动手,分享生活中的小乐趣。
从1月29日开始,市青少年宫每天推送一期“空中课堂”,内容包括美术手工、科技小实验等,在微信公众号“义乌市青少年宫”上推送。课堂内容在每天下午2点之前发出,简单易操作,灵活运用了生活中易于找到的工具,通过游戏的方式,让孩子们在家也能勤动手、勤动脑,增长见识。
虞老师是市青少年宫的一名阅读与写作老师,疫情期间,她换了一种教学形式,摇身一变成了设计小实验的老师。在其他班级微信群里,老师们各显神通,每天发送书法、围棋、舞蹈等课程的视频。
家长余女士说,之前孩子因为疫情必须待在家里,多少出现了一些不好的情绪,后来给他制定了生活学习计划,每天吃完晚饭做一下“空中课堂”里的小实验,孩子心情就改善了很多。她说,平时工作忙没有太多时间陪孩子,通过“空中课堂”能跟孩子一起做手工,增进彼此感情,在实验中也能教孩子学习一些科学原理知识。
目前,我市学校纷纷开设了网课,而一些兴趣班,学生就无法继续参加,“空中课堂”正好填补了这块空白。每天,“空中课堂”的微信群里都有许多家长上传关于孩子课余兴趣的视频,青少年宫的老师根据视频给予指导。余女士说:“等孩子到校上学后,我感觉这个‘课堂’也可以保留,一直办下去,方便让孩子多接触一些新知识、新活动。”
微课培训
宅着提升工作技能
“不用出门,也用不着担心人员集聚,在寝室里拿着手机就可以自学。”3月9日中午,北苑街道某企业的员工宿舍内,几名员工正通过安全培训“微课堂”开展岗前培训。
“考虑到疫情影响,我们在‘义乌应急’微信公众号开设‘互联网+安全培训’课程,授课老师和培训人员用不着面对面,有网络就可以。”据市应急局相关工作人员介绍,这个“微课堂”从2月11日开始上线,主要通过网络培训、手机自学、在线测试等方式,引导企业及从业人员做好复工前在线岗前培训。
和往年上岗培训不同的是,此次培训除了安全生产和消防领域的知识要点外,还专门开设了涉及疫情防控的课程,切实做到疫情防控和安全培训两不误。相关统计表明,截至3月9日,已有来自全市各镇街的5.2万名从业人员进行线上培训。
法治“云课堂”
为学生线上普法
“通过观看节目,在家就能学习法律知识,真方便。”这几日,通过网上观看《与法同行,决胜战“疫”》节目,来自绣湖中学的学生小义受益匪浅。
记者了解到,从2月17日开始,市检察院联合市教育局、市教育研修院、市融媒体中心,依托数字电视平台推出“好学义乌”名师法治云课堂,让义乌的学子们在家就能免费学习法律知识。
“以往,我们经常举办‘法治进校园’活动,采取现场讲课方式为学生讲法。”市检察院检察官楼壮丽告诉记者,如今受疫情影响,他们推出“云课堂”模式,向全市35000余名初中生提供未成年人法治教育知识讲座,让学生享受“云”上普法服务。
疫情的出现,让“网”上办事越来越普及,也让线上普法成为更多人乐于接受的事。为了提高全市学生、家长和老师的法律观念,《与法同行,决胜战“疫”》节目分别设计以案说法、互动问答、“宅”家需谨慎等板块,深入浅出地向学生讲述法治故事。
接下来,市检察院将在该平台陆续更新青少年犯罪心理、民事法律、交通安全等多个专题法治课内容。学生可通过数字电视高清互动机顶盒、电信天翼高清IPTV、移动宽带电视及电脑、平板、手机中的“咪咕爱看”App或“好学义乌”名师云课进行点播。